晋察冀边区的红色记忆

14.10.2015  18:08

  翻开70多年前那部血与火交织的抗战史卷,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日是不可错过的精彩章节。这里有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一支雁翎队来去无影出奇制胜;在浩气长存的巍巍太行山,遍布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的脚印;一张小小的手术台,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根据地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创造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重新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历史的记忆又扑面而来。在抗战老党员家中,在军区司令部旧址,在巍峨的狼牙山脚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抗战故事汇成一组慷慨激昂的抗战史歌。   

  “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   

  从河北保定出发,向西驱车140多公里便到达阜平县城。沿途山峦绵亘,地势起伏,街道是山区小县的寻常风貌。当汽车向南驶进城南庄镇,记者视野里的红色元素一下子多了起来。这里主要街道以“元帅街”“抗战路”“将军路”“解放路”等命名,盘山路一侧喷绘有鲜艳的红旗、五角星、火炬等图案,“弘扬老区文化  发展红色旅游”“模范根据地  红色城南庄”等标语更是引人注目。70多年前,这里风云际会,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长期驻扎在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决策都在这里制定。   

  也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晋察冀军区、边区政府创建时选择了阜平?这并不是机缘巧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当时阜平西连山西,北连察哈尔,东南连接着河北,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全境2500平方公里崇山峻岭,峰峦叠嶂,非常适宜开展山地游击战。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阜平县党史办主任陈守兰介绍说:“阜平1925年就成立了党组织,1931年曾经建立过北方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阜平县苏维埃政府,比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政府还要早。”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国民党县长张仲孚消极抗日,粗暴干涉爱国青年的爱国活动。9月中旬,罗荣桓、肖华率八路军115师政治部进入阜平,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张仲孚却抛下老百姓带着公款自己逃跑了。陈守兰说:“这鲜明的反差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真正能为老百姓做主的,所以阜平的老百姓特别拥护共产党,铁了心要帮助共产党打鬼子。”据统计,抗战时期仅仅9万人的阜平就有2万多人参军参战,“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事例更是层出不穷,被称赞为“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绝非轻易撼动”。    

  赵进英老人当年就是城南庄积极支援抗战的一员。她10岁参加儿童团,14岁入党,后任妇救会主任,1945年被评为“晋察冀边区城南庄片劳动模范”。得知记者来了解抗战故事,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热情地迎出来,虽然满头白发,但身子骨依然硬朗,言语间透露着精气神。记者问起抗战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事,老人细细地讲述当年怎样站岗放哨、埋地雷、送鸡毛信。“行唐县有小鬼子的据点,他们一年过来扫荡两次,短的时候十几天,长的时候能扫荡两三个月。小鬼子来了就抓人、翻东西,把能吃的都抢走,拿不走的就烧了,做尽坏事。我们设岗放哨的时候,发现小鬼子来了,就在山头上点着柴火,通知大家坚壁清野,躲到山上。那时候还经常埋地雷,埋好后在上面铺树叶,或者印上马蹄印、脚印做假象,让小鬼子分辨不出来。我在儿童团还经常帮八路军送信。信封上插着鸡毛的一般都是紧急情报,几十里山路我就一溜小跑送到机关里,不能耽误时间。”“山上一人高的荒草,到了晚上也不怕?”老人的大女儿高秀英问。老人摇摇头说:“不怕,心里对小鬼子恨透了,只要能帮着打小鬼子,什么都不怕。”因为表现好,1938年,赵进英秘密加入共产党,但党员身份直到解放后才公开。“入党后任务就更多了,除了传达上级精神,还要负责掩护八路军,救助伤员。有次小鬼子突然进了村,我让在家里养病的八路军装哑巴,因为他口音跟我们不一样,一说话就露馅了。”后来,赵进英成为妇救会主任,负责组织后方人员支援抗战。高秀英说:“我娘那时候晚上经常不睡觉,在煤油灯底下纳鞋底、做军鞋,也不知做了多少双。”听大女儿讲起这些往事,老人坐在旁边默默地擦眼角。现在赵进英老人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女儿也经常过来看望,生活十分幸福。今年5月份她还接到邀请,去北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消息传开,拜访的人一下多了起来,老人的小院变得更加热闹。   

  除了直接参与抗战,边区群众还积极投身于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1937年底晋察冀军区成立后,抗日队伍日益壮大,但部队干部和战士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群众中也有不少文盲。为提高军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聂荣臻在边区大力发展教育,除了中小学外,还开办了大量的识字班、扫盲班和民校。阜平县北果元村村民陈继和当年就是民校的老师。“1937年我14岁,7月6日到保定投考六中,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学也不能上了。本来想参加部队,但个子太小没选上,就在村里当了老师。”陈继和回忆说。他白天教小学生,晚上教八路军战士、游击队队员、兵工厂工人、农民等。“阜平县,十个区,东南方,多滩地,雨水好、收稻米,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救人民。这就是我教农民的识字三字经。有时候正上着课呢,小鬼子来村里扫荡,大家赶紧躲到山上,我把小黑板在枣树上一挂,继续教拼音、教算术。”当地秀才看陈继和教得如此认真,特意为他写了一副对联:“山南砰砰枪声响,杀得血肉横飞;岭北朗朗读书声,念得大块文章。”谈到军民一起学文化的风气,陈继和老人记起当年的诗歌,一字一句背诵出来:“自从盘古开天地,深山老村出习气。睁眼瞎子把学上,浑身上下一身泥。父子同窗脸对脸,姐妹共案脚不齐。黑板之上写啥字,bpmfjqx……”老人的儿子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赶快找笔记了下来。怕大家因为阜平口音没听明白,老人还特意作了解释:“一身泥是说种地的农民都来上课了,父子同窗是说上学不看年纪,老的小的坐在一起听课,姐妹脚不齐指的是姐姐裹的小脚,后来思想解放了妹妹不裹脚,于是大小不齐。”因为扫盲成果突出,陈继和当选为阜平县英模典型,与边区爆炸专家、大生产能手、儿童团小英雄等一起参加了根据地群英会,被授予“模范民校教员”称号。解放后,他继续留在学校教书育人,当了许多年的校长,直到1962年响应上级号召回乡种地。陈继和老人今年已经92岁了,虽然有点耳背,眼睛也不如从前,但腿脚还很利索,在山坡上照料着一小块玉米地,生活平淡安适。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来看望采访的人不少,他和大家谈起抗战经历依然兴致很高,思路也很清晰。   

  阜平是山区县,地瘠民贫,基本上“糠菜半年粮”,但在艰难岁月里广大人民群众却节衣缩食,积极支援抗战。1939年阜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水灾,边区军民同舟共济、抗灾度荒,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年春天,树叶萌发。聂荣臻下令部队一律到较远的地方去采树叶,近处的留给群众,决不能与民争食,群众却主动把采摘好的树叶送到部队。当时流传着这样一支民歌:“二月里寒食柳芽黄,三月里谷雨杨叶长,家家户户采树叶,一春树叶半年粮,精打细算度春光,节省粮食交公粮,子弟兵吃饱好打仗,支援前线第一桩。” 真实地反映了阜平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为支持部队抗日,保护机关干部,晋察冀边区的人民群众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晋察冀日报》是边区宣传八路军政策和根据地战况,鼓舞军民作战气势的一面精神旗帜,也是日军偷袭的重点。陈守兰向记者介绍:“在城南庄马兰村办报期间,面对敌人层层封锁和恶劣的环境,总编辑邓拓提出了游击办报的理念。什么是游击办报呢?就是敌人一来,大家把出报机器埋起来,人员分散转移,敌人一走,再把机器挖出来,继续出报。只要有相对安定的24小时,就要出一期报纸。”在游击办报的过程中,报社同志和马兰村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马兰村为守护日报做出了巨大牺牲。“1943年日军大扫荡逼近马兰村时,报社同志接到紧急通知要刊登重要社论,于是冒着危险抓紧时间排版、印刷,成功印出800份报纸后才撤离。日军到达马兰村时,逼问村民报社人员的下落和印刷设备的去向,没有一个人透露消息。最后日军恼羞成怒,杀害了19名马兰村民,报社的同志和设备却得以保全。”    

  十年驻马胭脂河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党中央做出了深入敌人后方,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决定。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山西省五台县宣告成立,18日迁到阜平,驻扎在胭脂河畔,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4个军分区。1937—1948年,除了反扫荡临时转移和到延安开会外,聂荣臻及其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大部分时间都在阜平战斗和生活,不仅创建、扩大了根据地,也指挥了整个边区大小战斗数万次,包括涞源黄土岭战役、配合120师进行的陈庄战斗,以及震动全国的“百团大战”等。其中,黄土岭战役以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最为有名。   

  1939年11月初,侵华日军分多路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进行冬季扫荡。4日清晨,日本“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兼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亲率1500余人,分乘90多辆卡车,向雁宿崖、银坊急进,企图寻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主力。阿部规秀被日军称为所谓的“名将之花”,擅长山地作战。聂荣臻派出部队节节抗击、诱其深入,7日下午,将日军团团围在一条长约二三里、宽仅百十米的山沟中,展开猛烈攻势,炮弹像长了眼睛似地飞向日军指挥所,阿部规秀当场中弹身亡。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黄土岭战役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坚定了团结抗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战争是残酷的,有酣畅淋漓的胜利,也有英勇壮烈的牺牲。从1941年起,侵华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大搞“治安强化运动”,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其武装力量作为主要进攻对象。根据地军民敌后抗战进入空前困难的时期,同日伪军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狼牙山五勇士”就是敌后军民艰苦斗争中出现的抗日英雄群体。    

  7、8月正值暑假,也即将迎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狼牙山参观、游览的学生、游客络绎不绝。五勇士陈列馆内,群众投身根据地建设的图片、实物吸引了很多学生,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述五勇士的英勇事迹。“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对狼牙山地区发起了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当时我军数千官兵、4个县的党政机关和群众共计2万人在这里藏身,但实际能参加战斗的却只有200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24日,军分区一团由七连掩护成功突围,但七连战士在日伪军飞机大炮的进攻下伤亡惨重。这时,六班班长马宝玉挺身而出,要求留下来担任掩护任务。六班仅有的五名战士为了让敌人摸不清主力部队的撤退方向,故意暴露自己,把敌人引向相反的方向——三面绝壁的棋盘陀峰。子弹用完了,他们就用石头砸,后来石头也用光了。马宝玉对四名战友说:“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当俘虏,人死了但这枪不能留给他们。”于是五人将手中的枪摔断扔下山谷,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老乡们,我们走了”纵身跳下悬崖。当日军发现与他们激战的只有五名八路军战士时,完全震惊了,竟面向五勇士跳崖处深深地行了军礼。“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身负重伤。后来当地道观的李道士发现了他们,赶紧通知民兵送往医院。葛振林头部受伤,在野战医院救治后回到部队,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宋学义因为腰部受伤严重不能继续打仗,就留在村里担任农会主席,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甘河村党支部书记方志敏介绍说,“1942年,晋察冀边区政府为表彰五勇士的功勋,把狼牙山甘河北沟一带命名为‘五勇村’。”   

  “十年驻马胭脂河,反顽惩蒋除万恶。我来共话艰难史,人民事业壮北岳。”1948年陈毅到城南庄参加会议时赠给聂荣臻的这首诗,正是晋察冀军区抗日杀敌的真实写照。到抗战胜利,晋察冀军区部队由开始时的不足3000人,发展到30多万,民兵80多万。晋察冀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全国战略反攻和进军东北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    

  红色根据地的变迁:保民生  求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70年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党员群众传承抗战时期“军民团结一心、勇于奋斗、敢于奉献”的红色精神,全力投入到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上来,保障和改善老区民生的财政政策越来越多,老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来越宽。    

  在狼牙山风景区边上,卢宝虎开的“新农村小院”引人注目。临近中午,他正在为十几位内蒙古来的游客安排午饭、住宿。一忙活完,他就和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农家院:“我的小院现在生意不错,主要是周边省市来狼牙山旅游的人多了,尤其是节假日,但以前可不是这样。早在1994年我就在这儿开过一家小饭馆,一星期也来不了几个游客。家里虽有几亩山坡地,只能种点玉米、红薯、柿子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2000年,易县大力发展狼牙山红色旅游,修建了直达景区的公路,又举办了几届登山节,来景区参观纪念塔、休闲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记者从易县财政局了解到,最初为了支持村民开办农家乐,财政为部分农户提供了小额贴息贷款,减免了相关税费。现在村里300户人家,有85户开了农家乐,还有三四十户在景区里租了摊位做点小买卖,生活都很富裕。“2000年,我盖了这座三层农家小院,有1200多平米,能同时容纳200人吃饭,还可以住宿、停车。”问到家庭年收入,卢宝虎喜笑颜开:“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吧,和以前比可强多了,这都依赖狼牙山红色旅游搞得好。”    

  近些年,易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民富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的有力抓手,建成了“狼牙山红色风情、清西陵满族风情、易水湖水乡风情”等特色鲜明的主题农家游乡村。易县财政局局长贺宝来介绍说:“2015年,县本级预算安排全县旅游发展资金2000万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55万元,以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易县农家游发展已涉及13个乡镇、49个村,1200多户,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销售量的大幅提升,老百姓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了。“甘河村因为临近狼牙山景区,也会接待一些散客,”方志敏说,“还得感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这几年帮我们村修路、清理河道,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到我们那里休闲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收入也增加了。”2014年,易县接待游客280万人次,门票收入5600万元,旅游总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3.3%、21%、14%,旅游产业实现逐年稳步提升。农家游还带活了县域经济一盘棋,目前直接或间接从事农家游的有2万多人。    

  阜平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创新保障机制,扩大保障覆盖面。阜平县财政局局长王照堂介绍说:“县财政设立1300万元的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进行定向救助;安排乡村教师补助资金974万元,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工作生活补贴水平;设立1500万元的补偿基金,对农村重大疾病和特殊慢性病患者在新农合基础报免和大病保险补偿后再次进行补偿。”阜平还把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作为金融进农村的突破口。在农业保险方面,构建架构合理、品类齐全、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农业保险全覆盖体系,政府与人保财险公司“联办共保”模式,提高了农民参保积极性,为农业发展兜住了经营风险,为金融进入农村打通了“一条路”。在扶贫担保贷款方面,致力于为农民发展现代种养业提供贷款担保,符合条件的已贷款农户按时偿还贷款本息后,财政部门给予50%贴息。目前阜平与石家庄股权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注册资金500万元的阜彩蔬菜种植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14年11月25日在石交所挂牌上市。    

  革命老区在抗战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以阜平为例,作为山多地少的全山区县,山场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7%,人均耕地0.05公顷,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红枣、核桃等林果产业已有初步发展,但整体仍处于产业链底端,产品附加值低,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缺少知名品牌,导致果农收入偏低。易县依托红色旅游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但要实现转型升级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近年来,党中央对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中央财政也十分重视对老区的支持与帮助。今年8月,新修订的《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省级财政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一并使用,该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不得为其他专项资金进行配套。除此之外,省市财政部门还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响了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和安居扶贫等攻坚战。河北省保定市有许多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扶贫、发展任务很重。市财政局副局长王树凯介绍说,近年来财政部门优先保障民生政策支出需求,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153.1亿元,占总支出的82%。革命老区人民秉承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推进改革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必将彻底告别贫困面貌,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张敏  陈龙 吕生 周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