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晋察冀】英勇的红孩子——儿童团员

14.07.2015  12:17

抗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活跃着一群天不怕、地不怕、更不怕日本鬼子的孩子,王二小、海娃、小英雄雨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儿童团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儿童团员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的和敌人斗争,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图为列队的儿童团。(来源:网易新闻)

阜平县原县长王专老人已经87岁高龄,说起担任柳峪村儿童团长的那段经历,老人一下子变得神采飞扬,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王专:“我是38年当的儿童团长,十一二岁吧,儿童团干什么?这个活动和部队一样,我们也都是经常集中,集中起来训练,站队、队列,一吹哨,说集合……

村里的青壮年参军后,十来岁的孩子成为了主力,儿童团承担起了不少任务:送信、站岗放哨、慰问军属。说起站岗放哨,有一天,王专和两个小伙伴端着红缨枪在路口放哨,远远过来了一个人,不走大路,专走庄稼地,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图为儿童团成员在放哨查路条。(来源:网易新闻)

王专:“一去、一盘问他:你上哪儿去啊?你干什么的啊?他说我走亲戚去,晋察冀那个机关当时不是在史家寨吗?他说看人去。说,你拿路条来。哎呀,忘了带了。

所谓路条,就是当时的通行证,来往必须携带,即便是晋察冀军区干部、八路军战士也不能例外,再一搜身,在来人身上又发现了一顶清代官员戴的花翎礼帽,这一下子让王专更加怀疑。

王专:“说忘带了不行,说不能走,上政府去。政府经过审查,又交到机关。经过审查,是个特务,是个汉奸。那个东西干什么用的?指挥飞机的,那个顶子红的,是个记号。

作为边区首府,阜平境内驻扎了许多重要机关,儿童团员们保持了高度的警觉,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晋察冀,使阜平真正成为了一个铜墙铁壁的大后方。

王专:“查着过谁呀?彭真、聂荣臻、杨成武,人家他们可注重这个了,一到村口站岗的这儿,主动下来。骑着大马,那时候。

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还开展了“五不运动”: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王专对一位名叫王珠的小英雄记忆犹新。送完鸡毛信回来,王珠和奶奶落入了鬼子的手里。

王专:“叫他找这个坚壁清野的窑洞,咱们搞坚壁清野,吃的、穿的、用的,都藏到山洞里。叫他找,非常坚强,始终不知道。不说,敌人就打他,红缨枪那个白杆子打断了三根,他都没讲,最后一刺刀把他刺死了。

王专说,我们不是王二小,但人人都做着王二小的工作。

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一处副处长王林芳:“在安国县,日军让一名儿童指认谁是抗日工作者,最后惨遭活剥,然而孩子始终没有说出实情。行唐县上房村儿童团小队长张六子,被日本兵捆住手脚,架在火上烧,直烧得皮焦肉烂,也没有吐出一个字。

从苏北地区到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从陕甘宁边区到晋察冀根据地,到处活跃着抗日儿童团员们的身影。到1940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有60万抗日儿童团员,陕甘宁边区有7万儿童团员,苏北解放区有18万儿童团员。儿童团成为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他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河北电台记者曹力、芳芳、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