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晋察冀】第十四篇:抗敌剧社小鬼队

21.07.2015  11:04

著名电影演员田华塑造的党的女儿形象家喻户晓,田华曾经是晋察冀抗敌剧社儿童演剧队的一员,这些文艺小战士,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留下了许多精彩故事。系列报道《我们的晋察冀》,今天请听《抗敌剧社小鬼队》。

1940年的一天,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指导员丁明回到了阜平,还带回来了两位12岁的小姑娘,她们都来自唐县。那个名叫刘天花的大眼睛小姑娘表演节目时落落大方,被留下了。因为觉着刘天花这个名字不好听,改叫田华,从此成了抗敌剧社的一员。

阜平县文史工作者张曙红:1937年,晋察冀军区成立不久,在政治部主任舒同的主持下,抗敌剧社也就成立了。当时成立的时候,其中有将近一半是阜平当地的文艺骨干、文艺分子,这些小战士们勤奋的进行各种排练,提高演技。

抗敌剧社通过歌曲、舞蹈、话剧等多种形式,对部队和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对敌开展政治宣传。在晋察冀,到处都有抗敌剧社表演的身影。

田华:给部队演出,我们在炮楼哪儿,政治攻势,那是在平西,方来墩。有一个游击队跟着我们一块儿过封锁沟,住在地主家里头,晚上演出白天睡觉。我们就有一张照片是在炮楼那儿,刚打下来的,我们的合影。

儿童演剧队一共有20多人,大的15岁,小的只有9岁,因此被叫做“小鬼队”,备受关照,田华仍然记着过年时到聂荣臻司令员那里吃饺子的事情。1941年大年初一,小鬼们走了十几里路去给聂荣臻拜年,跳完了霸王鞭,小声说:聂司令,我们还没吃早饭呢。原来,大家早就饿着肚子要在聂司令这里蹭饭吃。聂荣臻立刻让警卫员煮饺子,还上了一碗醋、一碗酱油。

田华:我们一点也不客气,一会儿那饺子就都没了。那个醋你舀一勺、他舀一勺,一下也没了,唯独这碗酱油没人动。后来秘书说,你们怎么不吃酱油啊?我们大伙儿说什么是酱油啊?这个酱油好吃啊,这是一种调料。还是不敢吃啊,就拿一根筷子在那个碗里头蘸一蘸,舔一舔,哎呦是挺好吃,又咸又鲜,那时我十三岁,第一次吃酱油。

当时,儿童演剧队最受欢迎的表演是霸王鞭,这是一种摇击乐器,边打霸王鞭边跳舞。抗敌剧社长期驻扎在阜平凹里村,田华也就教会了当地的孩子们打霸王鞭、扭秧歌。

阜平县原县长王专:我们的秧歌舞和霸王鞭就是田华和华江教的我们,打霸王鞭我是个巧家伙,跳秧歌舞我是领头的。

抗敌剧社延续了红军时期重视宣传的传统,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他们以舞台为战场、以文艺为武器,鼓舞了军民士气、树立了必胜的信心。主要的作品有话剧《我们的乡村》、歌剧《弄巧成拙》、《弃暗投明》,也演出过《雷雨》、《日出》和苏联话剧《前线》、《俄罗斯人》等。当时,在抗敌剧社的带动下,晋察冀边区村村都有小剧团,每当情况有变化,立刻就会有相应的歌曲产生。

王专:一开始: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后来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抗日的宣传也非常重要,唱一个歌曲等于上一堂政治课。

田华朗诵压混:我是一个党的女儿,我是一个文艺老兵,我演过电影《白毛女》,白毛女成了我的化身……

解放后,田华在银幕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经典形象:《白毛女》中的喜儿,《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影响了几代人。抗敌剧社也成为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前身,他们在阜平留下的霸王鞭深受喜爱,现在,每到年节,人们仍然会打起霸王鞭。(河北电台记者曹力、芳芳、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