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满天飞 家长要疏不能堵

04.05.2015  18:46

  走在街头,人们时不时会看见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男女中小学生,或牵手或依偎相拥。前不久还有网友拍到两个十一二岁小学生模样的“情侣”,在某快餐厅里旁若无人当众接吻的镜头,引起热议。

  看到这些与年龄身份不符的行为,成年人会担心:小小年纪就学会搞对象;而校园里的青少年们则很“淡定”:因为身边的同学中,一对对“小情侣”多着呢,有什么好奇怪的。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真的这么早熟和懂爱吗?面对早恋满天飞,家长们又该怎么办?

  小学生的“”——不存在“早恋”,仅是好感,属正常的情感交流

  对于小学生的“”,网上流传着一首学生们自创的打油诗:“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一大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夫妻’一对对。”也许,这首打油诗有些夸张,但当记者与一名邻居家8岁的小男孩聊天后发现,小学生的“”,竟有从高年级向低年级发展的趋势。一般五六年级居多,也不乏个别的低年级孩子“人小鬼大”。

  这个小邻居,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我开玩笑逗他:“茂茂,你长得这么好看,学校里是不是有女生喜欢你呢?” 茂茂红着脸说:“我们班的女班长,那天塞给我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xxx,我爱你!’”“那你怎么回复她的?”记者笑着追问。“我对她说,你这么小,懂什么爱呀爱的!”小家伙摆出一副教训人的表情说。

  据了解,小学生们也有自己的“恋爱准则”:外貌第一、性格温柔第二、成绩优异第三!难怪,小茂茂拒绝了他的班长,按照茂茂的话说“她自己觉得长得好看(其实不好看)”“她以为当了班长,什么都管,很讨厌!(性格不温柔)

  记者针对小学生的早恋问题,随机询问了几位网友。网友“小米”认为,小学生互写纸条,并不是真的早恋,只是互相有好感而已,家长们不用过度紧张。网友“青豆妈妈”以为,小学生的早恋,更多是一种懵懂情感的表现。

  北京三传堂中医医疗机构首席心理顾问袁洁认为,小学生之间根本不存在“早恋”,仅仅是好感而已。“存在‘早恋’的孩子,一般情商比较高,她懂得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家长不必过于干涉。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心理学者沃建中说,从发展心理学来讲,幼儿园阶段是无性别差异阶段,小学低年级认识到性别差异,小学四年级后两性间的疏远期开始,比如在课桌上画“三八线”,之后懵懂的感情开始萌芽。“早恋”也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中学生的“”——对爱似懂非懂,不必视作洪水猛兽,应分情况区别对待

  有资料显示,“早恋”有一个明显的年龄特点,以14~18岁居多,其中14岁为始发高峰期,到15岁有所下降,十六七岁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峰期。

  4月28日上午11时,记者在北京海淀区某中学门口,看到了刚考完试出来的学生们。小琦(化名)是该校初一的女生,她很坦诚地说:“挑选‘男朋友’的标准,第一要酷,个子高;第二要性格好,能够关心我;第三,成绩中等以上就行。找男朋友主要就是有人说说话,互相关心就好,至于拥抱、接吻等行为还是不要的好。

  当记者询问如果家长知道了她们早恋会怎样时?小琦和身边的几个女孩都说,家长一般不知道,但都很害怕她们早恋。“我的手机里QQ和微信一响,我妈妈就马上凑过来看。如果看到哪个男生发给我的表白信息,就会追问到底怎么回事?其实都是他们追我,我又对他们没意思。”小琦一脸无辜地告诉记者。最终,她妈妈还是让她把那些发给她暧昧信息的男生,从QQ名单和微信圈里全部删掉。

  青少年教育专家认为,家长的这种过度关注其实不必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感兴趣、对异性表示好感,都是正常的事情;加之现在的孩子由于个性差异,有的孩子成熟比较早,他们对异性产生的爱慕之情也不能完全视作早恋。大多数同学与异性的交往还是属于正常交往,初中阶段的孩子渴望得到信任、友谊、关心和爱,家长不能因为惧怕孩子“早恋”而限制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专家建议,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与异性交往的情感需求,把它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经历。二是应为孩子们正常的异性交往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大方得体地与异性交往;而对于孩子过早出现的“一对一”异性交往,要给予及时的提醒,帮助孩子守住友谊与爱情的边界。

  有时候,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可能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远没有到所谓早恋的程度,只是孩子内心的一种默默的爱慕,甚至从未向对方表露过。有些孩子可能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注意对方的行为、对自己的态度等,甚至为了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情绪波动较大。如果发现孩子有了对异性的朦胧好感并对此困扰不已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做呢?

  心理专家建议,家长不妨帮助孩子分析这段朦胧爱意,让孩子渐渐意识到这段感情虽然美好,但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为其过分地付出太多。如果孩子不能控制因爱慕对象引起的情绪波动,家长可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比如尽量避免与该异性单独接触,和其他异性同学多交往,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自己喜爱的文体、科技活动,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同学友谊来冲淡业已“浓缩”起来的情感。

  而对于个别孩子,经过家长、老师确认他们的确处于恋爱状态,又该怎么办呢?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心理学者沃建中建议,对于孩子情爱方面的种种问题,切忌不问情由一味指责,训斥谩骂,吓唬威胁,这样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光堵是堵不住的,最好的方法是疏,就是理性引导,这样可对两性关系起到一种延缓作用,而不是阻止作用,到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才是正确的。

  还有心理学者认为,家长要设身处地从孩子角度去看待他们所产生的各种言行和情感,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隐私。如果孩子愿意把这种事情告诉家长就说明孩子对于家长仍然十分信任,家长应平等不加斥责地与孩子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孩子体会家长对他们的理解、关心和爱护。然后,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与他们聊聊天,并通过励志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个人前途与学习的关系,感知早恋带给他们的影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迷途知返。

  相关链接

  哪些孩子更容易早恋?

  1.缺乏温暖的学生。比如父母感情破裂,常常吵架,对孩子关心不够;或者是父母离婚,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爱。生活在一个冷漠、压抑的环境里,他们渴望温暖,而异性同学对他的爱恋正可以弥补这一点。另外发育较早、比同龄人早熟的孩子也容易早恋。

  2.性格外向、相貌出众的孩子。因为性格外向的人大多敢于触犯校规,有适合自己的对象,就会大胆追求,有的女生以被男孩爱慕为荣,容易很快陷入情网。

  3.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受到的关心少,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会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于是,他们便把无处打发的精力和时间转向“爱情”,以弥补感情上的空虚。

  (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