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人机”拍天鹅是对自然大不敬

06.01.2016  10:47

  1月1日,在青海湖畔泉湾地区,有人愕然发现,有一些摄友为拍到最直观的天鹅照片,动用了无人机。1月2日,摄影家发现,原本有三百多只天鹅聚集的泉湾地区,天鹅少了不少。1月4日,事件进一步发酵,已有网友呼吁将青海湖天鹅聚集地和普氏原羚栖息地等设为“无人机”禁区,禁止无人机进入。(1月5日《法制晚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登滕王阁所见美景,后人想想也是醉了。现如今拜摄影器材所赐,美景可用照片展现,让更多的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万万想不到的是,大美照片的背后,却出现了不道德的行为——在青海湖畔,个别摄友竟然动用无人机拍摄,使得熟睡中的天鹅被惊醒后四散奔逃。该摄友还拿着无人机四处炫耀,好不得意。

  拍摄鸟类的照片往往集中展现其海中觅食、自由飞翔的状态,其中寓意是为了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读者从照片中看到的或许只是假象,是某些摄影师为了营造氛围而伪造的和谐之美。照片的背后,是某些摄友用放二踢脚、按汽车喇叭、动用无人机等伎俩惊飞天鹅。这样急功近利所换来的照片,多数是为了参加摄影比赛获得名和利,倘若这样的照片能够获奖,这是对大自然的不敬,也是对不道德摄影行为的放纵。

  当然,使用伎俩的摄友毕竟是少数,真正高水平的摄影师是不耻如此的。更多的摄影师宁愿在芦苇和淤泥中一动不动数小时,等待拍摄照片的最佳时机,也不愿意去打扰悠闲自在的鸟类。美好的景色是靠艰辛等待中抓取到的某个稍纵即逝的瞬间,这种真实之美才是对孤独等待最好的回报,功利心作祟是无法拍出真正有震撼力的照片的。

  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在青海湖天鹅聚集地和普氏原羚栖息地等野生动物栖息地中,天鹅和羚羊们才是那里的真正主人。工业文明中,人类已侵占了太多动物自由生长的空间,即便在野生动物保护地中,贪婪惯了的某些摄友还是随性而为,据称还曾发生过无人机将天鹅翅膀打伤的事情。建立在天鹅痛苦上拍摄到的照片是变味的“艺术”,文明素质何在?

  中国湿地极度濒危,天然湿地面积不断萎缩,导致候鸟种群数量严重下降。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在2015年末《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增加了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内容。天鹅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恶意干扰它,伤害它,执法部门可以依法对相关人员予以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所以在给天鹅拍照时,要文明拍照,以保护天鹅正常生活为前提,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天鹅的痛苦之上。

  对此,确实需要对无人机拍天鹅的行为进行管制,甚至在青海湖畔设立无人机禁飞区,将青海湖畔野生动物栖息地标注出来,予以特别保护,以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强化教育和引导,唤醒公民的文明旅游意识和尊重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真正让保护野生动物成为公民旅游新常态。这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