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黑名单”不能“雾里看花”,还需照进现实

04.02.2016  14:44

   导语: 2月1日起,中航协发布的《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开始生效,民航旅客的不文明行为将被记录在案。与此同时,国内五大航空公司联合发布《关于共同营造文明乘机大环境的联合声明》,表示将合力对不文明旅客采取限制措施。不过,关于航空公司究竟如何采取限制措施等细则目前还没有明确。

   “民航旅客黑名单”是一种警示

  “旅客黑名单”制度很有必要

  对旅客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并设置“旅客黑名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惩戒,更是一种警示。这样的制度,置于当前的现实语境下,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飞行安全无小事。对“旅客黑名单”而言,制度好还需实施好。一方面,对于不幸被拉入“旅客黑名单”的旅客,必须给其申诉的机会;另一方面,航空公司方面,也应不断地完善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呵护旅客权利。唯有如此,“旅客黑名单”的善意初衷才能照进现实。

   倒逼旅客自律和警醒

  作为特殊的公共场合,机场的秩序至关重要。某些旅客行为不文明甚至偏激,不仅会影响到机场正常的运营,而且还可能对其他旅客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中航协以及国内五大航空公司对不文明旅客“拉黑”,可以倒逼旅客自律和警醒,进而减少和避免旅客不文明行为的出现。

   警惕“黑名单”误伤旅客合法权益

  将不文明旅客拉入“黑名单”的做法,如果无法在现实操作中做到精细化,则存在着误伤权利的隐患。众所周知,旅客之所以会出现不文明行为,有的是旅客自身素质过低导致,有的则是旅客与航空公司存在误会导致,而有的则“另有隐情”。比如说,在出现航班延误、取消等情形时,由于机场、航空公司处理态度和方式欠妥,而引发旅客的不满情绪和非理性行为。这种情形若被看作是不文明行为,一律被拉入“黑名单”,是否合适呢?

  更为重要的是,假如旅客行为文明与否的判断权掌握在航空部门手上,会不会将旅客的正当维权举动当作不文明行为对待呢?其实,这种忧虑并非毫无来由。就目前而言,航空公司依然缺乏具体明晰的操作标准,在不文明行为的认定和判断上,就可能出现倾向性判断。况且,相对于航空部门来说,旅客本就出于维权弱势位置,一旦在言语和行为上引发航空部门的“反感”,则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当旅客的不文明行为是因为缺乏维权途径,只是被迫无奈中的举动,就不应该被拉入“黑名单”。对于不文明的旅客,相关部门可以“拉黑”,而对于某些服务态度恶劣的航空公司和机场,又有谁来“拉黑”呢?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片面强调旅客的义务承担,则可能会让旅客面临更加不利的维权窘境。“黑名单”制度的推广和应用,应该以旅客与机场、航空公司平等对话为前提,不要对旅客合法权益造成误伤。

   限制不文明旅客,仅有“黑名单”还不够

  民航还要提高服务标准,营造文明氛围

  所谓“正人先正己”、“打铁先要本身硬”,航空公司作为服务窗口单位,依法依规惩戒不文明乘客,首先自身形象要磊落、素质要过硬、服务质量水平要到位,失去了这个前提,一味紧盯着乘客的不是处处予以苛责,势必不得人心、难以持久。

  民航颁布旅客不文明出行管理办理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旅客来讲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文明出行习惯,为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加力。对于民航来讲更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守法依规,事事将旅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拿出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劲头来,只有做到这样,这新制度发力,才能够彰显出更多的时代正能量。

  民航颁布旅客出行不文明管理新制度了,期待新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将民航服务百姓的责任彰显出来,同时更能够让百姓在出行时都能够做到文明出游,让文明之风在国内劲吹,让文明之花亦能够在国外绽放,让中国百姓的美能够随时展现出来,这才是百姓最需要看到的。

   需要“多管齐下

  “黑名单”制度,或许可以减少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机率。但是,既然旅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有多种诱因,那就需要“多管齐下”来清除这个“病灶”,譬如,做好各种宣传工作,向乘客说明飞行安全的重要意义,划清航空公司和乘客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防患于未然。譬如,提升一下信息透明度,该公开的信息要及时公开,尊重乘客的知情权。

  在“黑名单”制度的设计下,航空公司可以对不文明旅客说“”,但同时也别忘了自己责任与担当,只有充分尊重了乘客的权利,才会给公司带来更好的声誉和更高的利润。同样,乘客只有杜绝了不文明行为,出行才会更顺心,飞行才会更安全。

  (据中国青年报、武汉晚报、西安晚报、长江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