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葫芦峪农民“新打算”

19.02.2015  10:41

     河北 日报、 河北新闻 网记者 杨威力 张怀琛

    2月18日,农历大年三十。 平山 县下峪村村民刘书国正和儿子紧张地忙碌着:挂彩灯、吊灯笼、绑彩旗……不一会工夫,原本素净的小院就被父子俩装扮得“热热闹闹”。

    厨房里的年味儿更浓:老伴儿站在锅灶前,左手攥一把肉泥,从拇指和食指间挤出,再用右手握着的筷子一拨拉,一粒肉丸掉进油锅里,只听一声响,窜出的香味儿便勾得两个孙子、孙女紧守在一旁,使劲地仰脖望;儿媳妇更卖力气,两把菜刀在一大块肥瘦匀称的猪五花上交替着上下挥舞,把案板剁得“当当当”直响……

    闻着丸子的香味儿,刘书国一边拾掇刚用完的剪刀、浆糊、团绳,一边跟记者唠起了家常:过去咱就是个土里刨食的老农民,辛苦一年能吃上饱饭就不赖。2007年,在外经商的刘海涛回村成立了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伙儿的生活才跟着有了变化。

    2011年,刘书国把家里11亩土地全部流转给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后,自己也成了园区的一名员工,负责造地工程和机械管理,“守着家门口干活,每月还有2500元的工资。”而对刘书国一家来说,即将过去的马年,更是一个“幸福年”:通过抽签,老伴儿第一次承包了50亩核桃树,成为大园区里的一名“小业主”。

    如今,刘书国的儿子、儿媳也都在园区上班,每月工资加起来近5000元,再算上流转土地每年18200元的租金,“全家一年也有10多万的收入!年后打算添辆小轿车,往后冬天上班,就不用冷呵呵地骑摩托车往山上跑了。

    正说着话,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推门进院了。每年大年三十,刘海涛都要带着米、面、油到村里几户孤老家里串串门,看老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自己好帮衬着解决。刚巧路过刘书国的家,他就顺道进来听听乡亲们对公司发展还有啥要求。

    “明年公司有啥‘大动作’?老伴儿当‘小业主’尝到了甜头,还想扩大规模。”刚一落座,刘书国就开始询问。

    “现在中央和省里对农业园区的发展都特别重视,给出了很多扶持政策,咱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在刘海涛的构想里,借着这股“春风”,2015年公司将在县内整合土地2万亩、造地2万亩,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生物肥厂和核桃精加工厂等,“等到年后初六园区一开工,又有你们一家子忙的了。

    至于“大动作”,刘海涛心里正憋着劲儿,要打造一条横跨西柏坡、孟家庄、宅北、东王坡4个乡镇,总长52公里的“百里绿色生态长廊”:它东起葫芦峪,连接王母观山、九龙潭、南滚龙沟、东面红、青崖栈、西柏坡,集雄、险、奇、特、秀及爱国主义 教育 于一体,“目标是3年内总投资15.3亿元,将其建设成为国家4A级景区。

    “这条百里长廊,既是革命老区的一条红色 旅游 线,也是山区百姓的一条生态旅游线,更是带动太行山区经济发展的致富线。”刘海涛说,等围上这条“金腰带”,“像刘书国这样,山里老百姓的日子就更红火、更热闹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