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年俗年味儿:小面塑做出新花样

10.02.2016  12:38

马明改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面塑作品。长城网 赵晓慧 摄 可爱的动漫卡通造型。长城网 赵晓慧 摄 马明改的作品。长城网 赵晓慧 摄

  长城网2月9日讯(记者 赵晓慧 实习记者 刘澜澜)光头强、机器猫、齐天大圣……造型各异、色彩鲜艳的面塑作品摆满了一个不大的摊位。抬眼望去,记者很快被摊位主人行云流水般的娴熟技法所吸引,只见她手指上下飞舞,揉、捏、挑、拨、点……转眼间,一个形态逼真的蜘蛛侠就出现在了观众面前。

  摊主名叫马明改,邯郸邱县人。五年前,她到深圳出差,偶然地结识了一位做面塑的师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精心钻研起这门艺术。

  马明改告诉记者,最开始做面塑的两年,原料主要为面和油彩,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塑制作材料逐渐改用超轻粘土,颜色鲜艳、不易损坏,受到大家的欢迎。

  除制作材料外,马明改的面人儿在造型题材上也不断变化。从花鸟虫鱼到人物生肖,从动漫卡通到游戏角色,无一不成面塑制作的原型。就这样,在马明改的手上,小小的面塑做出了许多新花样,焕发出了无穷新活力。

   相关链接: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称面塑为“中国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