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文章:设置招聘“门槛”  让知识不贬值

01.12.2014  14:19

    初始月薪低于2500元的企业,不允许进校招聘。29日,宁波市又一场大型综合类校园招聘会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该校为企业招聘设“门槛”,报名参会的368家企业,有40家因达不到要求,被拒绝进场。(11月30日《现代金报》)

    高校大学生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投入了很大的资金,毕业以后谁不想体面就业呢?可是,他们得到的报酬竟然和高中毕业生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和初中毕业生相差无几,真是开国际玩笑。这让家长和大学生心里如何能平衡呢?长此以往,谁还愿意上大学呢?这对教育事业必然带来巨大损害。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自然而然就会在招聘的时候拼命压低月薪,而参加招聘的毕业生处于弱势地位根本就无力反抗,即便是心中非常不满也只能是猴子看戏——干瞪眼,在毕业生众多岗位很少的现状下只能屈服企业的压力,根本就没有资本和能力与企业讨价还价,更不要说奋起抗争了。

    高校在这个时候要是不管不问,那学生只能是砧板上的鱼肉任凭企业宰割了。值得欣慰的是有高校站了出来,为企业招聘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那些打着“薪酬面议”、“月薪加提成”等幌子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资格进入校门。这就有效地保护了大学生的利益不受侵害,避免了知识贬值。

    高校设置企业招聘“门槛”只是第一步,必须跟踪问效,严防企业说一套,做一套。有些企业在“门槛”面前信誓旦旦,事后不兑现,那该怎么办呢?高校应该及时地戳穿他们的谎言,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还应该曝光他们的丑行,并且取消永远取消他们的招聘资格。

    这家高校敢于设置企业招聘“门槛”,说明高职教育有底气,深受企业欢迎。在人们的印象中,大专比中专好就业,本科高于大专,硕士高于本科,博士高于硕士。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有资料显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9所高校。

    既然如此,国家就应该大力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免得发生本科毕业再重读技校那种一个色子掷出七点——出人意料的事情。家长和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也别只是好高骛远一个劲地盯住本科大学不放,读高职、高专也能成为“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