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巨大空间

04.10.2020  21:12
主  讲  人  : 张立波        教授

活动时间: 10月09日19时00分       

地            点  : 美设报告厅

讲座内容:

经典著作阐释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潮流。这一潮流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路:其一,把文本视作已然完成了的、稳定而静止的存在物,力图求得客观的把握;其二,把文本视作正在进行中的、不断与新的思想与社会境遇相融通的存在物,力求赋予文本与时俱进的品格;其三,把文本视作面向未来的、有待向不可知的空间敞开的存在物,以便文本具有真正的历史性。第三种理路更为稳妥。经典著作阐释的旨趣从来都不曾停留在文本本身,事实上,当我们使用“文本”而非“著作”这个术语时,开放性、多义性乃至不确定性都是题中应有之意。当然,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漫无边际,多义性也不意味着杂乱无章,不确定性更不能混同于含混不清、暧昧不明。文本阐释的正当性系于“理论”,文本阐释的合法性缘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协同构成文本阐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那么,真正的问题在于:何谓“理论”?“实践”何为?


主讲人介绍:

张立波,哲学博士,曾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哲学会常务理事暨副秘书长、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汤盛文化集团学术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农研”学术指导、河北馆陶美丽乡村大学创意导师等职。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中国现当代思想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作品包括:专著《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阅读、书写和历史意识——对马克思的多重表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话语分析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1918—193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出),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译著《历史的旨趣: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随笔《坐言起行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研究生课程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8年版),主编《60年代生人:选择抑或为哲学选择》(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乡村的文化意象——河北馆陶美丽小镇掠影》(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参编《世界华人诗歌鉴赏大辞典》(书海出版社1993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共计12部。


发布时间:2020-10-04 14: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