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举办系列学术报告会

03.06.2014  17:02

近日,文学院根据学科需要邀请了数位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与学院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院师生的学术意识、拓宽学术视野。

5月16日下午,《中国文学研究》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炎秋教授为文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文字与图像关系漫谈》报告。赵教授首先解析了艺术视野中文字与图像的概念,阐释了文字与图像的异质性,进而又指出文字与图像的互渗性,主要体现在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三方面,最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解说了文字与图像的此消彼长,深刻地揭示出文字与图像研究广泛的学术意义。整场报告,赵炎秋教授围绕文字与图像的关系,从艺术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讲座之后,赵教授与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了学术互动。

5月23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左东岭教授在文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的学术报告。左东岭指出,问题意识是做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问题意识需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即提出学术问题、评估学术问题的价值与评估自我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在提出学术问题方面,左东岭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从新材料、新方法、新角度三个层面介绍提出问题的方式,并阐明提出问题应具有两个基本的学术态度,即具有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和细读文本、深入思考的能力。在评估学术问题的价值方面,左教授点明学术问题的类型与研究对象的选择决定选题价值的高低,同时结合学术界的研究现状,阐述对待名著研究和地域文学研究的正确态度。最后,在评估自我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方面,他以文学史研究为例,提出积累学术经验与提高学术素养是解决该问题的最终方法。

5月23日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桂萍教授做了题为《“名士牙行”与清初文学生态》的学术报告。杜桂萍从清初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小人物引发关注,其活动极大影响了当时的文坛状态角度切入,以袁骏、孙默为典型实例,就袁骏与《霜哺篇》文本之生成、孙默与归黄山诗词之征集、“名士牙行”与袁骏、孙默身份探微等三方面展开讨论,以袁骏《霜哺篇》的拍卖残卷和大量文献记载等,分别解读二人历数年而不辍的大型主题式题咏、征集活动实质,进而揭橥一介布衣如何巧借一个绝佳题目跻身当代文坛、操持文柄的生动历程。袁、孙二人所秉有的独特文化身份以及在当时的文学交往、编选、传播等过程发挥的作用,为探析清初以苏州、扬州为代表的江南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学生态提供了内涵丰富的个案,藉此可以了解大量出自名人之手的诗文集序跋生产的过程,也令人感受到活跃于这些地区的为种种文学乃至文化牵线搭桥的近似专职的“名士牙行”的存在。讲座从清初文人雅集、序跋征集活动入手,彰显“名士牙行”的特殊身份和文学作用,对揭示清初文人生活、问题发展、心态变化等意义重大,为深入研究清代文学开拓一个别致新颖的路径。

5月24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国星教授作了题为《空间意识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报告。 张国星教授从独特的空间意识出发,指出文学研究的根本是人,文学是人学,作家是历史上真实的人,是物质的、丰富多彩的鲜活存在,不能被抽象化、概念化。人的表达习惯、精神品格、思维习惯、心理性格、联想类型等均受地域自然文化的规定性导引作用,因此,必须将作家还原到真实的历史时空中去。只有线性的时间维度,缺少空间维度的文学史是一部残史,是不完整的。张国星以鲜活的案例揭示了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他指出有一方之水土,才有一方之人;有一方之人,方有一方之文。因此文学研究要重视空间维度,还原真实的历史空间,还原历史空间中真实的人以及人的心理状态。

5月26日,《外国文学研究》(A&HCI)杂志主编、《世界文学研究论坛》执行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聂珍钊教授做了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学术报告。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聂珍钊于2004年提出并逐步创立的文学批评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国际认可和影响。聂珍钊先生的讲座从“什么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两大问题出发,介绍了文学论理学批评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讲解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定义、术语和方法,并将基本理论与文本的批评实践相结合,给了同学们很大启发。

近年来,文学院在博士一级学科平台上,为进一步浓厚学术氛围、开阔师生学术视野,长期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积极开展高端学术交流。许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由衷地说“能够经常与同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请教,获得他们的点拨,可以使自己在科研思路、专业发展、申请基金等方面受益良多。

(供稿:文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