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文化学者甘海燕解读镇平玉产业(图文)

13.08.2015  19:31

  河南青年报讯(记者 陈明武)今年9月份,央视著名文化品牌栏目《寻宝》将走进中华玉都——镇平,这将再次把镇平玉雕推向世人瞩目的高度,引起了专家教授、文化学者、多家媒体的云集关注。为深度挖掘镇平玉文化,追踪探究玉文化产业链形成根源,日前,壹号收藏网走进玉乡,对玉文化专家甘海燕进行专访。

  人物档案:甘海燕 ,玉文化研究学者,南阳市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华玉文化暨镇平玉雕,为推动镇平玉产业发展殚精竭虑。他先后主笔并在镇平县委政府领导支持下,成功申报八大金字招牌: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镇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玉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玉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仵海洲;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石佛寺珠宝玉雕有限公司;

  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镇平玉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

  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镇平石佛寺玉文化产业园区;

  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镇——石佛寺镇;

  河南省特色文化专业村——石佛寺老毕庄村、榆树庄村;

  河南省文化产业五十强——镇平醒石工艺品有限公司

  这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为弘扬中华玉文化,宣传镇平玉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甘海燕在北大讲坛“海内外玉文化征文颁奖暨国际玉文化论坛”上发言 摄影 陈明武

  以下是壹号收藏网采访笔记(壹号收藏网简称“” 甘海燕简称“”)

  壹:您是业内知名的玉文化、玉产业研究专家,对于玉文化的发展史研究透彻,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玉文化发展史,这对镇平玉雕产业的发展有何文化性因素?

  甘:经过商周时期的礼玉阶段之后,儒家内方外圆的理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需要一个物化的符号来寄寓。比如梅兰竹菊代表花中“四君子”。他们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玉最能代表君子形象,硬度高且很温润,硬度高代表着正义、刚正、坚毅、不屈,有原则,温润则代表内敛、和谐、谦让,这与儒家提倡的的中庸之道有共同之处。为此,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伦、八德礼教中,八德在玉身上找到了物化的代表,“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形容君子如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逐渐形成了君玉理念,先后提出君玉观点是春秋时期的孔子、管仲和汉代的许慎,从此以后便把玉君子化,君子也可以带玉,而不是之前的只有皇帝和王子可以带玉,把佩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进入了君玉阶段。

  唐宋之后,便进入了民玉阶段,一般老百姓也可以带玉。在唐朝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与儒家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儒家讲仁,佛家讲慈、道家讲自然。仁者爱人,称之为仁,一男一女才能称之为人。仁者爱仁,必须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爱身边的人,进而爱人类,爱社会,从小爱到大爱。儒家的仁讲究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必须做好自己,把自身修好了,有修养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爱人必须要孝,这和佛家的慈悲为怀相近。因而,儒佛两家的理念互相融合,佛和玉结合形成金镶玉,玉又是大自然的灵物,这样就形成了三教文化在玉中的高度融合。

  到了近代,多元文化又进一步的进行了融合,玉石又镶上了钻。东方玉、西方钻,过去西方文化信仰钻石,认为钻石硬度高且透明,代表着公开、透明、公正,而中国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西方认为钻石在阳光下,象征着事业煌辉、爱情灿烂,永不变色、永不褪色,说明爱的永恒。我们的中国文化讲究内方外圆,所以选择了玉。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合,出现了玉镶钻。现在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中西方文化、古今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文化等都开始融合,这在石佛寺玉雕湾市场的产品中,都能找到答案。

  这一系列的玉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中国玉文化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并且每个时期都在不断的丰富、完善,在继承和创新中发扬光大。所以,中国玉文化一直绵延不绝。外国人很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可思议,将石头当做宝贝。黄金有价玉无价,中国人恰恰是用美丽的石头承载了中国最先进、最优秀、最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像书法一样,已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曾受中国影响,但玉文化流传了一年多年之后中断了。目前,国外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玉文化的传播,但都没有在中国本土生命力如此旺盛,但我相信,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一定能够呈现出玉通天下的繁荣景象

  镇平玉雕产业的发达,也就是建立在这种文化基因的基础上。1975年,在镇平安国城遗址出土的两枚圭形带穿独玉铲,把镇平人制玉、用玉的历史追溯到5000年前。 可以说,没有中国玉文化就没有镇平玉产业。

甘海燕陪同文化部产业司副司长李小磊考察镇平玉文化产业

  壹:全国产玉、加工玉的地方很多,为何唯独镇平不产玉却实现了“玉源到下”到“天下玉源”产业格局,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 这其中有何环境和政策因素?

  甘:第一,站在中国的层面上讲,中国玉文化在相同的氛围中,唯独镇平把玉文化做成产业化、园区化、景区化,并且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管理机构、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的专业市场、专业人才培训学校、专业生产加工村,实现产业化、园区化、景区化三位一体,成为将中国玉文化实现产业化的典范。其他地方的市场也比较专业、比较集中,但没有形成产业化和完整的产业链,镇平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玉雕产品集散地和加工基地。目前,全县从事玉雕产业人员达25万人之多,年产值200多亿元。

  第二,站在河南层面讲。镇平玉文化产业已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区的重要传播基地。有学者说,要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千年去北京,两千年去西安,五千年就在中原在河南。人文祖先伏羲,道家鼻祖老子都在河南。老子的道德经,为我们解读了万事万物的天性与本质,所以说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是有依据的。镇平玉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群体,为华夏文明传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第三,站在镇平层面讲,镇平将玉文化实现产业化、园区化、景区化是群众首创、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结果。镇平将玉雕产业做到全国最大最强,是有其自身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决定的,我们研究中国玉雕镇平现象,这些因素只有全面分析才能悟出其中的奥秘。

  一是镇平的历史地理因素。镇平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其中1/3平原,1/3山区,1/3丘陵,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少,在古代镇平人光靠种田无法度日,只有靠加工、靠流通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加工历史悠久,传统手工业发达,加工玉的历史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从夏商周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渐成气候。清末民初,一代玉雕大师仵永甲的作品进驻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蜚声海内外,使镇平玉雕走出国门。

  镇平人的商品意识从古到今都比较强,以石佛寺为例,被称做“小上海”,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玉器加工一是离南阳独山玉产地只有30公里,有玉料资源。二是石佛寺赵河上游沉淀有解玉红砂,硬度达十级,在过去没有金属工具,人们加工玉器只能选择比玉硬度更高的石头来琢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古代人的智慧也让我们十分景仰,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镂雕和内雕是如何做出来的。

  二是镇平的政府推动因素。解放后镇平每个乡镇都成立了玉器加工厂,还有社办玉雕厂,有镇平工艺品公司把产品统一收购后,通过天津口岸销往世界各地。在公有制情况下,奠定了镇平玉雕产业很重要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玉器行业进入个体经营时代,很多大师开始自己开厂带徒弟,原来聚集在玉器厂的师傅们,看似分散了,但像种子一样,撒落在民间。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又开始规划市场,兴建园区,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招兵买马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便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园区。

  特别是2008年之后,河南省规划了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镇平是其中之一,镇平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建设,高质量服务。把公共设施配套和服务平台搭建好,让加工户、经销商无忧无虑的进入到一个经营安全、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经营环境中,走上了园区化的发展道路。

  三是市场拉动因素。改革开放前,镇平玉雕产业发展的比较稳定,一年有上千万的营业额就已经非常了不起。随着改革开改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购买力大大的增加了,强大的市场拉动和引导,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多的人群开始买玉、佩玉,玉雕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因而,一个产业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综合因素的结果。

  从玉源天下到天下玉源,镇平人靠着无中生有的精神,把全世界的玉料像涓涓细流汇聚到镇平,再通过加工销售到世界各地,把玉文化通过玉器为载体又传播了出去。 “天下玉源”玉料交易市场的名称也便由此而来。我们可以从产业的形成和文化传播的路径来解读,完全站得住脚。玉料买全球,玉料卖全球,这是镇平人的大手笔、大智慧!

甘海燕接受河南电视台记者采访

  壹:您刚刚提到“无中生有”的精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精神和人文因素成就了镇平玉雕产业今日的辉煌?您个人认为前景如何?

  甘:镇平不出产任何玉料却是中国唯一最大的“玉雕之乡”,其玉雕加工历史之悠久,玉文化积淀之丰厚,玉雕产业规模之宏大,在中国乃至世界均为首屈一指。丰厚的玉文化历史积淀,锻造出了“中国玉雕之乡”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诸多金字招牌,锻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玉雕产业。缅甸翡翠、加拿大碧玉、辽宁岫玉、新疆和田玉等百余个玉种,经“镇平制造”后,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欧、美、东南亚计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一个产业发展奇迹!

  “无中生有”在很多地方被指为贬义词,但在形容镇平玉产业的形成指的是褒义词,镇平玉雕产业集聚的形成,靠的就是镇平人“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和善于整合资源的大智慧、大气魄,从而达到了汇聚天下资源,为我所用的目的。

  从深层原因探究,镇平为何能将玉雕产业做到全国最大最强,我认为主要有五种精神在支撑,这五种精神全国独有。

  第一种是“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这是刚刚提到的。

  第二种是四海为家的传播精神。镇平人只要听说哪里做玉生意可以赚钱,拎包就走,跟着亲戚朋友,到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旅游景区等地四处奔波,甚至国外也去,我们叫跑玉货,非常辛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出门大多坐头等舱,南阳飞机场初建的时候,乘客大部分是镇平人。

  第三种是诚信经营的儒商精神。人们在经商过程中,悟出诚信是立足之本,诚信经营才能走天下,才是长久之计,逐渐建立了诚信体系。

  第四种是事实求是的奋斗精神。镇平发展玉产业不是盲目发展,而是按照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发展。全国也有很多地方建玉器市场,不少地方经营惨淡,萧条关闭,只有镇平人的市场越做越红火。因为镇平人始终因势利导,按照市场规律在走,每一步的发展都经过充分论证,产业如何发展、如何推动,听专家、学者、业界方方面面的意见。尤其是关于玉雕产业的发展,一开始便做出战略布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又一届的领导始终按照这个布局来走。把镇平玉文化、玉雕产业当做特色立县战略来抓、当做特色产业来抓、当做一个富民项目来抓、当做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载体来抓,为此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可以说如果没有政府强有的推动,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就没有玉雕产业的发展状大。比如说安全问题,许多商铺的产品价值几百万、数千万,如果不能有安全保障,一是商户不敢经营,二是外地客商不敢来买。目前,石佛寺玉雕湾安装了数万个摄像头,武警、公安、治安队员全天候24小时巡逻。

  第五种是笑迎八方宾朋的开放精神。这种开放精神是大胸怀、大智慧、大手笔。

  记得93年我们准备举办第一届国际玉雕节时,县委书记梁绪兴同志,非常具有战略眼光,提出建议举办国际玉雕节,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县级城市居然要办国际玉雕节,简直是开国际玩笑,天方夜谭!当时有记者采访,很多人听说后都哈哈大笑。当时思想比较封闭,不少人觉得,办节之后,外地人都知道了原产地和价格,市场会受影响。但梁书记说,只有外地人来的多了,产量大了,规模上去了,才能把宏观的效益搞上去。最终力排众议,把玉雕节办得非常成功,首届一炮打响,对于推动玉产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县电视台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大胆改革搞现场直播,场面十分状观。同时,节会配套的经贸洽谈活动、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玉雕精品展销活动、学术研讨活动,都办得非常成功,之后连续举办了十届,直到2003年升级到南阳市举办。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通过办节会,把外地客商、经销大户都引进到镇平来了。通过这些年的开放,镇平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变,通过走出去交流,接受外面的信息,整体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甘海燕在华夏玉文化大讲堂演讲中

  我执着的研究玉文化这么多年,是因为我十分热爱中华玉文化,因为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能够汲取精神食粮。我已有机会就宣传镇平玉产业,因为我认为它很神奇,我们镇平有这么好的产业大军,有这么好的园区,有这么多的大师精品,有这么好的产品,怎么通过我们广泛的宣传,能够使产业政策很好的落地、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并为之不懈努力。十余年来,经过我的手,已成功申报经国务院、文化部、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殊荣和项目有12个。有位专家评价说:一个县围绕一个玉产业能成功申报12项荣誉,这在任何玉产业区都是不存在的。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强大的产业支撑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最后,我觉得媒体的宣传推广对于这个产业发展的推动也是巨大的,好酒也怕巷子深,媒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宣传很有必要,尤其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高度融合的时代,把我们的这个产业通过互联网+有效地融合,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有人担心,镇平人生产了这么多玉雕,建了那么多的市场,万一哪天没有销路怎么办?如果把中国玉文化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便不会再担心,因为玉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会代代传下去!所以,我们玉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我们祝愿玉文化产业在镇平越来越强,造福一方百姓,温润华夏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