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重组 晶龙深挖潜增效益

28.08.2014  18:14

整合重组 晶龙深挖潜增效益
——从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亿多元看我省光伏产业巨头新发展

      今年以来,光伏市场持续回暖,晶龙集团振奋精神,抓住时机,开足马力生产,实现了产销两旺,今年上半年,主要经营指标创近两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可喜的是,晶龙正走在迎接光伏行业“暖阳高照”的大路上……
      加快整合重组,打造成本优势
      7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14年(第二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榜单,晶龙集团荣登第17位,较去年跃升了5位。在我省上榜的4个企业中,名次居首。今年上半年,晶龙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净利润5.39亿元。
      晶龙的成功再一次令人惊羡。市场寒冬中,晶龙通过坚持创新、稳健经营傲然挺立;如今光伏行业回暖,晶龙率先突围,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全年利润目标的九成。
      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利好,光伏产品需求量出现历史性突破。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增长15%左右,达到40GW左右。随着光伏市场全面回暖,国内再度掀起了光伏电站的投资热潮。
      “市场回暖并不意味着暴利时代的回归。光伏行业在寒冬中经历了深度洗牌,低水平低技术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历了市场的起起伏伏,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深谙光伏行业的发展脉络与现状。
      近年来,晶龙通过对各分公司的不断整合,建立起完善的“拉晶(多晶铸锭)—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建设”完整产业链,保证各环节环环相扣,有效降低了成本,发挥了品牌效益;同时不放松每一个环节的科研创新,在各个环节创造出各自的领先工艺和明星产品,用靳保芳的话说,“用每一环节上最专业的产品去组成市场上最优秀的产品。
      今年上半年,晶龙进一步加快整合重组步伐,将掌握高纯石墨器件制造技术的石墨厂合并至阳光新能源公司,将手握拉晶、线切核心工艺的硅片制造部合并至以拉晶生产为主的宁晋松宫公司,从而实现了电池原材料的“一体化”生产;晶龙加强与旗下美国上市公司晶澳的整合,将晶龙的本土和管理优势与晶澳的营销、外协优势深度对接,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了竞争的拳头。同时,对物资采购进行整合,成立集团物资采购招标中心。过去,晶龙的物资采购分为两块,一块是监管采购占80%;一块为集团直接采购占20%。这样既占用了大量人力,又形不成合力,采购货物量小、价格高。为了降低成本,晶龙对物资金采购进行了大胆改革,成立了集团物资采购招标中心,实行物资集中谈价、集中议价和集团采购。通过改革,节约了大量人力,形成购货量大、价格低的采购优势,减少了库存,节约了采购资金,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
      此外,晶龙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将产业链下游的废物或副产品通过加工转变为上游的原料。如此封闭循环,不仅将副产品变废为宝,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上半年砂浆回收再利用一项就节省资金560万元。
      突出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实力
      6月底,晶龙旗下晶澳太阳能宣布,自主研发新产品“博秀”P型单晶太阳能电池实现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0.4%,在业内率先实现P型电池量产转换效率超过20%。“博秀”60片电池装规格组件7月初实现量产,量产主流功率达到285W,预计年底主流功率将达到290W。
      而此时,“博秀”还是一个产品发布仅仅3个月的“新生命”。
      今年年初,“博秀”在日本、英国、以色列、中国及德国等市场发布,其光电转换效率达20.5%。提高光电转换率,一直是光伏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更是一个艰难的研发过程,哪怕0.1个百分点的提高,都被视为重大的技术突破。然而,晶龙通过多道工艺的联合技术创新,竟然将光电转换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球光伏行业为之轰动。
      “创新是一场高度和速度的双重较量,不仅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要将创新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最终实现低成本量产。”靳保芳告诉笔者,国外同类高转换率电池通常需要30多个工序,人工和设备成本高企成为产业化的一大难题。“‘博秀’成功打通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将生产工艺优化到只有7—8个工序步骤,率先做到了高转换率前提下的低成本量产。”
      率先突破、率先发布、率先量产。晶龙集团以“走在前、做表率”的气度,站在了光伏行业领先技术的制高点,也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
      而在靳保芳看来,“博秀”的价值远不及此,“‘博秀’的光电转换率高出目前同行业先进标准1.5个百分点,意味着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可因此降10%左右。”历时3年,研发资金投入1.2亿美元,换来了向着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目标的又一次跨越前进。靳保芳满怀憧憬地说:“我判断,今后研发创新的速度如果像近几年这样快,技术突破的临界点就在2020年。到那时,可以不要国家一分钱补贴,光伏发电就能够平价上网。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晶龙这样的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不仅是在市场上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法宝”,也是推进光伏这一新兴行业向前进的企业责任,更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用晶龙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任丙彦的话说:“一辈子就认准太阳能一件事。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晶龙集团及其科研团队多年来始终专注于创新,近乎苛求。深陷寒冬时“再穷不能穷研发”,如今暖阳已至,更是不遗余力。
      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颁布《基础创新工作条例》,这是晶龙为创新提供的制度保障;确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创新,这是晶龙坚持创新的资金保障;组建由250多名国内外专家和海外归国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这是晶龙持续创新的人才智库;与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国的重点能源研究中心深入合作,这是晶龙对待创新的开放态度;推动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将创新实践于对每道程序的改革中,这是晶龙支撑创新的企业文化。
      “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靳保芳掷地有声,“尽管光伏市场有所复苏,但激烈的竞争已经成为行业常态。在‘技术为王’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持续保持技术进步,必将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晶龙集团共开展创新课题167项,取得专利40项。多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9.15%,最高转换效率达到19.4%,成为行业翘楚;“博秀”单晶组件和“润秀”多晶组件,成为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中最高功率的组件;晶体硅光伏组件产品通过中国质量中心环境适应性认证,成为业内首家获得此认证的企业。
      提高管理水平,深挖增效潜力
      18年前,晶龙从宁晋起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万名员工,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分支机构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18岁,晶龙步入盛年。
      如果说一代一代像“博秀”这样的王牌产品是晶龙成长的根基,那么高效的管理则是向着世界顶尖企业迈进的关键。所以靳保芳一直强调:“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流的、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保障。一手抓产业升级,一手抓管理升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瞄准管理挖潜增效”——在多数光伏企业还在围绕产能大做文章之时,晶龙已经向着现代化企业全速前进。
      制度化是晶龙提高管理水平的一贯遵循。制度是堵塞管理漏洞的利器。上半年,集团修订了固定资产管理,二级品、等外品、废硅料招标销售,采购招标,存货管理等10多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在堵塞漏洞、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根据新修订的库存管理制度,6月份集团内部进行了集中盘点,1亿多元的物资积压浮出水面。通过对其在各单位间的优化配置,很大一部分由‘死水’变成了‘活水’,避免了闲置和浪费。”晶龙实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告诉笔者。
      精细化管理,保证了企业的高效运转。对于晶龙这样的产业巨头,整体高效运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各部分之间各司其职又密切协同才能深入发掘企业自身潜力,提高整体效益。晶龙集团通过精细化管理将各部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数字化,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实现有标准、有要求、有考核、有监督,提高了生产和运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精细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往往可以为企业进一步深挖潜能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靳保芳说。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应作为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靳保芳说,互联网已经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这对现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进一步挖潜增效的有力武器。
      以信息化为抓手,晶龙集团成立了统一高效的采购招标管理中心,在更大范围内寻求更优供应商和更合理的资源配置。中心的运行极大地发挥了量大议价的优势,降低了集团整体的采购成本,提升了采购效益和质量,石墨、碳化硅、氩气及零用物资成本总体下降了16%以上,基本实现全行业成本最低,与此同时,又把各单位从繁杂的采购业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产销研等生产经营工作。
      信息化的作用远不止此,靳保芳提出,要加快建立采购、培训、生产技术、设备管理、质量分析、产品销售等业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对各种管理信息实行高度集成、动态查询、快速处理和资源共享,为企业供应链管理、产品研发和科学决策提供各种信息,要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营销手段的创新也可以尝试电子商务,有些企业已经在做。当汽车都能在网上成交时,我们为什么不敢迈出这一步呢?
      力求多元支撑,谋发展稳出击
      5月13日,武夷山青山碧水,春色正浓。在袅袅茶香之中,一张蓝图正在描绘。
      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元生泰集团总经理毛景华与武夷山市政府就建设海西最大的中药饮片、保健食品GMP工业产业园区项目达成协议,将合作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胜地武夷山兴建20000亩自然养生基地、5000亩自然生态保护功能区、300亩的武夷灵芝种植基地。
      武夷山是全国著名的“天然氧吧”和“长寿之乡”,这里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鬼斧神工的山水景色、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终年飘渺的云雾山岚,滋润着其中的奇花灵草,为天然灵芝的生长创造了优渥的生长条件,故武夷山灵芝被奉为“灵芝之圣”。
      晶龙正式跨足健康产业,与元生泰强强联合,致力于缔造武夷灵芝养生顶级品牌,建设涵盖武夷灵芝养生全服务链的健康管理系统。“作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靳保芳对健康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光伏行业日趋回暖,然而,欧美“双反”、政策落实等不确定因素同时存在,市场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如何有效缓冲、防控风险,是摆在每一个光伏企业面前的难题。
      对此,晶龙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寻求多元支撑,合理布局利润高地,保持企业稳定发展。“不仅要把鸡蛋放进不同的篮子,也要以市场为导向创造不同的产品。
      抢先开拓多元市场。对欧美等传统市场的严重依赖是光伏行业深陷寒冬的主因。靳保芳介绍到,近年来,日本、东南亚、南非等新兴市场迅猛崛起,光伏市场格局多元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今年一季度,新兴市场对中国光伏组件进口量大幅增长,占据中国组件总出口量70%以上的份额。国内方面,国家能源局将今年全国光伏装机规模目标定为14GW,相比去年实际装机量增长近五成。
      依据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晶龙迅速布局,成立亚太区、欧洲区、美洲区、中东非洲区4支国际营销团队,“四驾马车”带着行业顶尖产品扬鞭前行,收获了源源不断的订单。特别是在素以严苛、排外出名的日本市场,晶龙凭借 “赛秀”、“博秀”和“润秀”等一流产品大获全胜,今年以来对日本出货量稳居国内前三。在拓展国内市场方面,晶龙与国内几家大型光伏电站运营商如中电投、中节能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成功开发10多家台湾客户,打造了一批战略客户群。
      由单一的专业化经营向多元的资本运作稳步推进。“良禽择木而栖,资本逐利而动”——随着企业的发展,单一的光伏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对资本的制约作用日显。为了进一步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率,晶龙集团确定了“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战略,巩固在太阳能单晶硅产业中的优势,锻造新的支撑力量,进军金融业、服务业、健康产业。晶龙旗下的电力发展总公司、晶龙宾馆、小额贷款公司、黑龙港公司等子公司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多产品、跨行业的合理投资组合,有效地对冲了风险。与此同时,各子公司良好的经营状况加快了企业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增值,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据悉,今年上半年,晶龙集团旗下14家列入考核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晶澳公司全部实现了盈利,主要经营指标创近两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市场风云变幻,晶龙荣辱不惊,以其超前思维、科学决策和稳健经营创造了光伏寒冬里的“不败神话”。如今暖阳高照,晶龙越加振奋,以更强大的身姿在新能源开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