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拔掉“穷根”——河北省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纪实

16.05.2017  15:31

  “我感觉学校美丽壮观,电子白板等教具很神奇,和上小学时差别太大了。”河北省赞皇二中初二学生时跃南至今难忘初到这一学校时的震撼。       

  时跃南的家在许亭乡北水峪村,上小学时去学校要翻过一座山。“山路不好走,遇到下雨天,鞋子糊满了泥。学校有3个老师,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几个年级在同一个教室上课。”   

  河北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改变了这一切。如今,在燕赵大地上,随着教育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千千万万个山坳里长大的孩子走出了大山,享受和城里孩子基本相同的优质教育。   

  河北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杨宗华介绍,近年来,该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一系列工程,用优质教育改变了山里娃的命运,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效果正在显现。   

  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解决山区学生就读难问题,首先要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山区孩子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赞皇位于太行山东麓,是个山区县、老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区人口占了九成。让孩子们都能上好学校,成了山里人几辈子的梦想。   

  走进赞皇县第二中学,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宿舍,加上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校园画卷。   

  该校初二年级75班女生商铅梓,家住20多里外的土门乡龙堂院村。她告诉记者:“以前在乡里上学,条件不好,学校没有住宿条件,没有体音美教师,也没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来到二中后,条件大不一样了,这里学习生活条件好,老师们也很敬业,上学还有交通补助。”   

  交谈中,记者得知商铅梓是班里的班长。小姑娘长得白白静静,举止落落大方,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看上去一点不像山里的孩子。在她的宿舍里,八个学生住在一起,统一的被褥床单,十分整洁舒适。让这些山里孩子惊喜的是,每间宿舍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比家里干净多了、方便多了。   

  赞皇县常务副县长宫国恩介绍说,二中是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初级中学,总投资9600万元,现有教学班54个,学生2882人,是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重要项目。   

  2011年,赞皇县率先在全市启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惠及五个深山区乡镇8.3万人。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新建改建项目学校15所,基本实现了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和职业教育大提升的奋斗目标。   

  山区孩子大多数家庭比较困难,为解决他们进城读书的难题,市、县财政下拨专项资金,免除了在寄宿制中学读书的住宿费,并补贴生活费、交通费。从2012年开始,家庭贫困学生小学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76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2400元、交通费450元。   

  从2015年起,河北决定在全省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把孩子们从山区接到平原上学,不仅仅是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还能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良好的环境也会给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赞皇二中初三历史教师赵会丹告诉记者。   

  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让“山娃们”大开眼界,也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2016年,赞皇县参加高考的首届山区教育扶贫学校毕业生共计57人,全部考上大学,其中一本上线14人。而在2012年前,山区乡镇没有1名学生升入重点中学,更没有1名学生考入重点大学。   

  “放羊汉的孩子还是放羊娃,要想改变这种命运重复,必须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通道。”宫国恩说,上世纪90年代,赞皇县就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2011年,经过近20年的扶贫攻坚,该县返贫率很高,陷入越扶越贫、脱贫返贫的怪圈。经过多次调研,县里发现症结原来在人——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为此,县里确定了教育扶贫的工作路径,经过5年的努力,成效逐年显现。   

  赞皇教育的变化是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一个缩影。5年来,全市累计投资9.08亿元,新改扩建学校82所,转移安置深山区学生49035名,13500名家长走出大山、进城务工,直接惠及21.6万贫困人口。   

  2015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平山县调研期间,对河北省以教育扶贫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其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案例还荣获了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战略性工程。”河北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王红卫说。   

  2015年,河北省印发文件,决定在全省37个山区县中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2016年,省级财政筹措资金1.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6.55万平方米,体育场15万平方米,附属设施9.7万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8.4万台(套)。   

  此前的2014年,河北在全省启动实施“全面改薄”工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   

  教育扶贫挖“穷根”。如何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河北省通过实施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科书费和享受国家助学金“三免一助”政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在赞皇高中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王向博近期的小目标是将学习成绩提高到班里的前10名。去年“三免一助”政策实施以后,他上学的费用有了着落,全部的心思都开始集中到学习上。   

  赞皇县教育局财务科长郝永强介绍说:“像王向博这样的贫困学生免学费500元、免书费300元、免住宿费600元,加上补助生活费2000元,一共是3400元。”   

  王向博的家在县城20公里外的深山区。除了“三免一助”政策外,赞皇县对山区贫困学生每年再补助950元的交通费和生活费,以确保他们完成学业不给家庭造成负担。   

  据了解,像王向博这样在高中、职中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河北省共有近4万名,已经全部纳入政策范围。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如果这些孩子升入省内普通高校读本科、研究生、博士,“三免一助”政策也同样兜底。   

  在河北师范大学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赵永权学的是软件设计,一年的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总计11400元,已经全部免除。同时,每年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补贴基本能够满足其日常生活开销。   

  “现在有了补助,不用想着经济上的负担,可以专心学习了。”赵永权说。   

  如何做到贫困生应保尽保?石家庄市实行了建立深山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扶贫、财政三部门联合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统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真正享受到吃、住、行、书费全免的优惠政策。   

  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河北在省内普通高中、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三免一助”,采用直接免除方式,不得“先收后返”,并且规定扶贫对象脱贫退出后,仍可享受扶持政策至本学段学习结束。2016年,河北省财政共补助资金近4000万元,惠及420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   

  “2017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671万元,预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45万人。”杨宗华介绍说,和国家助学政策相比,河北省在资助范围上做了重要突破,一是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纳入资助范围。二是将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和经济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一并纳入资助范围。   

  在一系列助学政策的帮助下,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在河北已成为现实。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保证山区孩子能上学,还要上好学,这就要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教师安心工作。   

  “5年前,我的月薪是1800元;2016年是3600元,这次调资后是4600元。”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学校7年级班主任赵建珍微笑着对记者说。   

  龙泉关学校距离阜平县城35公里,原小学部始建于1938年,中学部始建于1956年。在此任教20年的崔海霞老师见证了这个学校的沧桑巨变。   

  她刚到学校时,办公室只有一张木床,教室门窗破损严重,冬天手脚都冻了。最难受的还是学校食堂,每天都是毫无变化的土豆、白菜、馒头。几年来,她眼看着一个个同事相继调离。   

  2012年12月,阜平县委、县政府规划新建龙泉关学校。该项目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占地35亩,已拥有综合楼、宿舍楼等7栋建筑物,塑胶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建设等。2016年10月投入使用,可容纳学生900人,寄宿生350余名,实现了全镇1—3年级就近入学、4—9年级学生寄宿就读全覆盖。   

  和龙泉关学校一样,阜平县已异地迁建改扩建13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覆盖209个行政村,可满足6000多名山区孩子就近上学和寄宿就读。至此,“山娃”全部下山读书。   

  2017年4月,阜平县政府与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快速移植名校先进管理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阜平县副县长张风毅介绍,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提高教育要靠教师,就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自2014年4月起,全县开始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每年按在岗10个工作月发放。补助标准按照个人任教学校所在地艰苦边远程度不同分为三个档次120元、260元、450元,2014年至今累计有4749人次享受补助。自2015年1月起,全县按照5年以下200元、6年至15年280元、16年至25年360元、26年以上440元的标准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此外,师资培养计划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职称评聘向乡镇一线倾斜。2016年,全面推进职称改革,将“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硬性职称评审条件,降低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阜平边远乡镇教师每月平均比县城教师高出800元,荣誉获得、职称评聘等机会也更多,出现了城镇教师回流乡村,甚至主动申请调到乡村任教现象。   

  王红卫介绍,从2014年4月份开始,河北省在22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省对各县的平均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每年按在岗10个工作月补助,省定补助标准由省级财政全部负担。自2017年5月份开始,在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12个山区县实施义务教育乡村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此外,还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包括实施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奖励力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向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倾斜等实实在在的实惠政策。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山区学生的集中寄宿就学,为家长外出打工就业创造了条件,充分解放了劳动力和生产力。河北省还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帮助脱贫致富。   

  今年52岁的李瑞凤是龙泉关学校初二学生顾真的母亲。孩子住校后,她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培训,去年正月开始就在附近的一个皮包厂上班,每天能有50元的收入。以前,孩子没有住校时,她中午还要送饭。由于家里地少,种些土豆,一年的家庭收入不到3000元。   

  张风毅介绍,成立寄宿制学校后,家长有了空闲时间。县里专门组织家长培训创收技能,如加工皮包、种植蘑菇等,农民参加一天培训政府补助40元。如果购买一套缝纫机,政府补贴2000元。“孩子上寄宿制学校费用全免,家长就近打工挣些钱,加快了贫困家庭的脱贫步伐,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效果。”   

  山区农民走出大山,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赞皇县。   

  赞皇二中自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通过“小手拉大手、学生带家长”,累计带动1101户家长下山创业就业致富,188户家庭进城买房落户,推动了房地产业发展,聚集了县城人口,拓展了城区面积,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2016年,河北省出台文件,明确20所学校为试点单位,其中将17个试点学校安排在了贫困县。立足产业发展,实行“村校合作、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招生新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养殖户”“学校+合作社+农户”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   

  从2016年开始,河北省财政每年安排财政教育专项资金1000万元,利用县职教中心等教育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6年,贫困地区试点学校培训农民学员22114人。同时,积极整合人社、扶贫等部门资金和项目,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家庭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省共开展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达18.8万人。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2014年以来,河北累计投入各类教育扶贫资金数百亿元。2016年,全省财政总支出6038亿元,其中财政教育支出1131.6亿元,占比18.7%。   

  杨宗华介绍,河北省财政在安排每年预算时,优先安排教育各项政策配套资金。为了让资金发挥效益,在预算执行结束后,由省财政厅监督局或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另外,为加强日常监管,建立了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季报制度,督促和全面了解各市县预算执行进度,将时点支出进度结果作为分配下一年度资金预算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各项目县更是强化监管措施,把钱用到刀刃上。   

  赞皇县财政局局长刘建强介绍,2012—2016年五年间,赞皇县教育支出增长一倍,年均增速19.4%。“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我们还强化措施,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他说,建设类资金严格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补助类资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定,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学校不得以各种形式抵顶或扣减。   

  几年的实践证明,教育扶贫工程已在河北结出了累累硕果。山区学校条件改善了;孩子生活习惯改变了,眼界更宽了;教师干劲更足了;家长致富的决心更大了。最大的变化还是让山区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享受到优质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彻底拔掉“穷根”。(李忠峰 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