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可拓展为广义“老师节”

10.09.2015  10:47

  前年,我曾经写了《老师,崇高的称谓》一文,文中写道,一个初中同学见人称呼我傅老师,就笑我恬不知耻。尽管我解释“老师”是文化圈相互之间的尊称,就像工人称呼“师傅”,他还是坚持老师的称谓极其崇高,应该特指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

  虽然文章在教师节期间发表,我仍然收到许多文友的短信,有的只是简单的问候,有的因为得到过我的帮助,借此表达感激之情。我深知中国人喜欢制造节日,不由得对教师节的内涵进行了一番思考。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学习就贯穿了生命的全过程。除了系统的学校基础教育之外,还有工作技能、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等知识的补充学习。学习的渠道很多,有的人通过书本,有的人自己参悟,但效果最突出的,首推能够得到前辈或先贤的指点。

  这种指点,可以是正襟危坐,长篇大论,也可以是只言片语,捅破事物表面那层窗户纸,直指核心症结,明确诀窍之所在。

  对于给予我们智力帮助的人,古时称先生,今人呼老师,民间喊师傅。我认识张家口一个文学群体,尊省内一个著名作家为师父,亦师亦父,感人至深。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善学之人,不问师者之尊卑。历史上一字之师的故事有很多,大居守李相读《春秋》,误读叔孙婼的“”字,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将晋人干宝写做“于宝”,都是由下属指出错误。

  善学之人,能够抓住一切机会,采他人之长,不断提高自己。他们的学习,虽然没有师生的名分,但那颗虚怀若谷的心中,充满了对师者的尊敬。

  中华民族是个知恩图报的民族,甚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人们希望对无私奉献自己智力、技艺的师者表达一份感激,却没有专门的节日予以纪念。现行的教师节,于1985年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足以涵盖五行八作,社会各个阶层。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基于传统的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正是对老师、师傅的尊敬,这种传承才得以延续。近些年,搭乘教师节向自己的师者表达敬意,正在悄然兴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教师节会融入新的元素,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广义的“老师节”,情感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