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文工队》走上大银幕

28.02.2015  12:52

河北文艺人开春在行动

   

■省话新创排的儿童剧《列那狐的故事》剧照 摄影 秦志刚

□本报记者 黄蓥

拍电影、推新剧……2015年一开春,河北文艺人大动作不少。

敌后文工队》走上大银幕

昨天上午,号称全国首部文化抗战题材电影的《敌后文工队》在保定开机,影片编剧是人称“金牌编剧”的崔砚君,他是央视春晚的“常客”,从1997年起他就为春晚创作了《车站》、《乡长与八路》、《过年》、《坐享其成》、《瞧这俩爹》、《红娘》、《笑谈人生》和《打工幼儿园》等大批经典作品,冯巩、蔡明、牛群、郭达等都出演过他的作品。同时他编剧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影视剧也广受好评。

敌后文工队》的故事发生在阜平县一个小村子,“五一大扫荡”后抗战更加残酷,女主人公本是村里一家富农的童养媳,后参加敌后文工队,成为一名抗战文艺工作者。她和战友一起深入游击区和敌占区动员民众、瓦解敌人,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多年来抗战题材的影视剧数不胜数,但反映文化战线抗日斗争以及抗战文艺工作者生活的作品很罕见,影片《敌后文工队》堪称开歌颂抗战文艺工作者之先河,也是河北文艺人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上的大礼。

崔砚君昨天透露,剧本《敌后文工队》以发生在保定这片热土上的文化抗战故事为蓝本,女主人公原型是抗敌剧社的文艺工作者:“武装斗争和文化斗争是抗日战争的‘两翼’,两条战线都很重要,都轰轰烈烈、艰苦卓绝。”崔砚君5年前就开始酝酿剧本,在查阅资料时他发现抗战时期冀中一带有十多个剧社活跃在抗敌前线,以文艺为武器,发动群众宣传抗战:“其中的抗敌剧社、火线剧社等赫赫有名。向日伪发动政治攻势的时候,这些文艺工作者与敌后武工队并肩作战,在敌人的炮楼旁边说书、演戏宣传抗日思想。这些正是《敌后文工队》的灵感来源。

记者昨天了解到,该片保定地域特色浓郁。除了保定籍知名演员刘小梅加盟该片,剧组还大量选用保定演员,并要求大家统一用保定话说台词。影片音乐素材也采自流传在保定一带的抗战小调,并在阜平取景。

儿童剧“列那狐”首演成功

正月初一到初六(2月19日至24日),数千名小朋友和家长走进省话剧院儿童剧场,吸引他们到来的就是省话新创排的儿童剧《列那狐的故事》。

该剧源自法国中世纪动物寓言,是世界古典文学中的传世瑰宝。有资料显示,大约在10世纪或11世纪时,就有人根据民间流传的动物故事以及寓言写下《列那狐的故事》,后来经过许多人的修改和增补,大约在14世纪时基本定型。故事主角是动物王国里一只名叫列那的红狐狸,它狡猾自私也机智大胆,敢与以狼和狗熊为代表的贵族阶层斗智斗勇,面对尊贵的狮王也毫不畏惧。《列那狐的故事》在欧洲影响深远,甚至在现代法语中“renart”(列那)一词已成为狐狸的代名词。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借鉴了列那狐的故事,德国大文豪歌德也以此为蓝本创作叙事诗《列那狐》。

省话剧院此次的改编突出了红狐狸列那的勇敢、聪慧与诙谐,以及热爱自由的天性。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元素,不单有“真替你的智商捉急”等网络用语,还有太空舞等潮流音乐与歌舞元素。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告诉小观众热爱自然和动物,以及自由的可贵。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逗趣的台词与歌舞引发小观众和家长的阵阵笑声,而演出中演员与观众的各种互动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尤其是演出尾声时丛林动物与农场主决战,农场主一家逃到观众席中,小观众大声呼喊并用小手指出农场主一家的所在……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省话剧院已经连续8年在春节期间演出儿童剧,今年初一《列那狐的故事》正式首演前,其他人在筹备自己的过年计划,而省话的演职人员还在为剧本创作、排演新剧忙个不停。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列那狐的故事》即日起到3月8日的每天15时,省话儿童剧场还将上演多场经典儿童剧。其中2月25日至28日上演的《灰姑娘》将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展现在舞台上;3月1日至4日上演的《丑小鸭》是省话保留剧目,该剧的励志主题深受大小观众的认可;3月5日至8日上演的经典人偶剧《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话剧为核心,集音乐、歌舞、人偶等形式于一体。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