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误读政策遭批:别把稳定住房消费当救市稻草

31.10.2014  16:58

   (原标题:人民网评:别把“稳定住房消费”当救市稻草)

  日前的国务院常务会,“稳定住房消费”被当做六大促进消费措施提出,这也是五年之后,住房消费再度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对此,有舆论认为,这是中央开始“救市”,房价又要上涨。一些“耐不住寂寞”的地方政府,同样以为“救命的稻草”来了,蠢蠢欲动,准备踏上土地财政的老路子。

  其实,这些是对中央精神的误读。

  “稳定住房消费”,要害有二,一是“稳定”,二是“消费”。先说“消费”,指的显然是合理的自主需求,特别是对首套房的置业需求,这是包括信贷、税收政策所一贯支持的。“消费”正是相对于“投资”而言,不把住房当做“投资品”,恰恰体现了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让商品房回归商品本质的导向。

  再说,“稳定”不等于“刺激”。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阶段,不少三四线城市的住房库存较大,如果政策失当,可能造成销售进一步承压,诱发上下游的连锁反应,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让行业合理释放需求、化解库存,是“稳定”二字的真内涵。捂盘惜售、跟风炒作、盲目涨价,都不是政策的真实指向。

  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进入新常态,不再依赖房地产作为支撑。随着新一届政府稳增长、调结构的定向施策,经济基本面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其中,房地产的发展也相对稳定,这一行业的大起、大落并不是什么好事,并不利于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目前的基本态度,就是“”。稳住了,相关产业、银行风险便能够处于合理区间。这是中央精神的本意,各地必须全面把握。

  一些地方治理者,期望房地产“旱地拔葱”,重新热闹起来,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跑偏的政绩观。房价一上来,GDP就好看,成交量起来,税收就不少,这对一些地方可能是实打实、看得见的实惠。但,长久观察,只有砖头瓦块繁荣,并不必然增进民生福祉。万一重回高地价、高房价的死循环中,只能增加民众的痛苦指数。这不是有作为、有担当的主政官员该干的事。

  盖好、分好保障房,这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题中之义;为商品房市场维护正常交易秩序,做好监管,把支持合理自住需求的贷款、税收政策实施好,让老百姓不恐慌、不着急,买好房、住好房,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更是“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真实内涵。

 

   新闻加点料: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重点推进6大领域消费

  一是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提升宽带速度,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加快健康医疗、企业监管等大数据应用。

  二是促进绿色消费,推广节能产品,对建设城市停车、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较多的给予奖励。

  三是稳定住房消费,加强保障房建设,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

  四是升级旅游休闲消费,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实施乡村旅游富民等工程,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

  五是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

  六是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探索建立产业基金等发展养老服务,制定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税收政策,民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热与公办机构同价。用更好的产品与服务,让人们放心消费、享受生活。

【延伸阅读】
  • 国务院时隔5年再提稳定住房消费 中央盼楼市平稳
  • 世行:中国房地产疲软 对经济贡献率锐减一半
  • 中央56字定调房地产:用市场手段解决市场问题
  • 李稻葵:房地产拖累GDP0.3个百分点 救市为救经济
  • 地方债过高房地产萎靡 央行强调重视中国经济隐患
  • 报告称房地产疲软系当前中国经济下行主要压力
  • 李克强点名棚户区改造拉动经济 成房地产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