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及建议

02.03.2017  14: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投资不断增加,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审计在保障有效地利用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安全,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类违规问题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政府投资项目采用跟踪审计这一特殊的审计方式,从过去的事后审计转为事前、事中审计。审计的时间跨度大、审计环节多、审计参与人员众多,加上跟踪审计机制的不健全等多种因素,使跟踪审计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政府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审计法》、《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比较分散,缺乏专门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的规定,各地审计机关各自为政,未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跟踪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是针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一种审计方式。审计机关在什么时候开始介入审计项目,对哪些环节应该介入,介入的深度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法律法规弹性太大,缺乏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二、政府性投资项目本身的不定因素无法准确掌握
  工程的时间跨度大、施工环节多,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材料不断涌现,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化导致审计单位工程造价预算、工程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政策法规的调整和变化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无疑加大了跟踪审计的风险。
  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存在局限性
  项目的每一阶段审计的内容存在差异,审计的重点也不同,如审计可能涉及到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概算、征地拆迁费用的支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合同履行情况等内容。审计过程除了审计专业性问题外,难免会涉及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法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一般审计人员仅对个别专业精通,在专业的复合性上存在一定不足。
  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防范,已成为政府审计工作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亟需有效控制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的方法和对策。
   一、建立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
  制定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防范审计风险的法律法规,政府对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进行相关立法。建议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基础上,结合各地方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经验,制定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使得跟踪审计有法可依,落到实处。审计部门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实施细则,使审计人员在面对政府性投资项目时不茫然,有条不紊。真正保障政府投资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实现政府投资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加强覆盖政府性投资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加快项目信息交流的速度,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可以大大加快项目信息交流的速度,减轻项目审计人员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决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项目管理信息化能够为各项目参建各方提供完整、准确的历史信息,审计人员通过信息的比对,更准确的掌握工程造价。
  三、加大多专业审计人员吸收和培训
  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建议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增加除会计审计专业人员外,增加律师、工程师、经济师、精算师、宏观经济管理师、公共政策、卫生保健、数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人才的吸收。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各个方面知识的培训,扩展审计人员的知识覆盖面,使审计更专业,审计结果更具有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