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考招生骗局:谨防四类诈骗

20.06.2014  22:17

往年高考结束后,总会有一些骗子利用考生家长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围绕高考招生实施诈骗。为了帮助考生及家长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我们栏目特意梳理了近年来“高考诈骗”案件的作案方式和作案特点,帮助考生和家长提高防范意识。

2013年高考,王先生亲戚家的孩子考了392分,分数出来没两天,一个自称天津大学河北招生办的老师就给家里打来电话,说孩子可以报考天津大学。

随后,民生记者浏览了天津大学官方网站,找到了正规的招生咨询热线,经过核实,这个所谓的天津大学河北招生办是个冒牌货。

上述案例在高考招生中并不少见,一般来说,高考招生诈骗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作案方式一:利用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自称高校有“熟人”进行诈骗。

防范建议:高招实行“阳光工程”,所谓的“内部指标”都是骗局。遇到此类机构或个人,要保留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以免被骗。

作案方式二:不法分子制作虚假网站,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并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骗子的银行账号内。

防范建议:考生收到录取通知时,不要急于汇款,而应对通知书的真伪进行识别,可以与高校或者教育部门联系,核实真伪。

作案方式三:冒充军校、警校招生。

作案方式四:混淆招生类型。

目前除普通高等教育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骗子故意混淆高考招生与其他学历教育招生的区别,将不够分数线的考生骗到一些院校的成教班、自考班或远程网络教育班,诈骗钱财。

防范建议:考生和家长遇到此类情况,要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学校的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有条件的要实地参观,多途径了解该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