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末代殖民者的英属印度记忆

05.10.2014  13:23

蒙巴顿伯爵夫妇与圣雄甘地

    对大英帝国来说,南亚次大陆在二战后的独立是苦涩的。而在殖民官员及其家属眼中,在英属印度的最后岁月值得怀恋,甚至不乏令他们充满成就感的点滴时刻。

    8月15日是印度独立67周年纪念日。1945年七、八月间,两件不相关的事件成就了这个南亚大国的未来:个性强硬的温斯顿·丘吉尔因选举失利下台;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迅速结束了二战。当然,抽象的时代背景下,塑造并记录历史的,仍是性格各异的现实人物。

     “官二代”的金色童年

    印度独立前,少数英国人统治着数量庞大的土著,殖民地官员及其家眷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安妮·赖特之父就是其中之一,她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最后岁月里度过了童年。

    日前,面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话筒,安妮再度沉浸在对那段短暂却美好的日子的回忆中:“我(和妹妹)简直被惯坏了,我们活在天堂里。”安妮1929年出生在英国,1岁时便随着父母到印度长住,随他们到印度的还有一位英国保姆,由于担心会被当地人欺负,她没过多久就辞工告别。安妮的父亲忙不迭地从英国国内找人来接替这位保姆的角色。安妮说,她和妹妹是在保姆和家庭女教师陪伴下长大的,并不会去当地的学校读书。

    对安妮来说,童年时光是金色的,她经常在野外捕捉昆虫或采集植物。她的家庭财产中包括猎犬、马及3头大象。随着父亲的职位调动,一家人走遍了印度。“我们通常在一个地方待上一两年,然后就会前往新的地点。无论我们去哪里,家具、猎狗都会跟着搬家。

    印度给帕米拉·希克斯留下的是另一种印象。她是英属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的小女儿,在新推出的回忆录《帝国的女儿》中,希克斯详述了英国统治者在印度的最后时光。

    1947年3月,年方18岁的帕米拉随父母到印度赴任。殖民地总督府的奢华,让这位未来女王的闺中密友惊叹不已。帕米拉写道,她和父母的卧室和私人起居室与主客厅离得很远,得花上足足10分钟才能走到。宅邸内,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眷加起来有555人,帕米拉甚至注意到,厨房中有专门负责褪鸡毛的仆人,他的工作只有一样:准备好随时可以烹饪的禽类。网球场边列队站着穿白色制服的球童,成群结队的司机随时准备为总督一家效力。

     南亚独立浪潮势不可挡

    蒙巴顿爵士有冗长的全名——路易斯·弗朗西斯·阿尔伯特·维克多·尼古拉斯·蒙巴顿。此君1890年6月出生在温莎,与英国和德国王室均有血缘关系。他的曾祖母是维多利亚女王,论辈份算是当今在位的伊丽莎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叔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统治遭到削弱。圣雄甘地在民众中传播独立思想,穆斯林团体也为建立伊斯兰国家而不断努力。英国并不想失去印度,但在二战期间,身为宗主国的它竟不得不请求印度的援助。1942年,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带着秘密任务到印度会见甘地,称如果印度支持同盟国,就在战后给予其自治权。甘地一口回绝,称只接受“彻底的独立”。时任首相丘吉尔闻讯震怒,禁止印度总督韦维尔与甘地会面。

    正是在二战期间,安妮之父被调到英属印度首府德里。当时正值反殖民运动如火如荼,在安妮看来,对于在印英国人,那是一段“艰难岁月”。一次,听说当地爆发了1.8万人的反英游行,安妮的母亲手足无措,只得吩咐家丁紧闭大门,游行者幸未破门而入。

    抗议示威不断升级,成千上万印度人走上街头,对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殖民地当局表示异议。“从第一天开始,父亲就知道印度独立是不可避免的。但他认为,独立运动应在战后进行,日本才是战时的共同敌人。”安妮告诉BBC:“少数人对抗整个国家是不可能的,早晚要还政于民。英国人根本应付不了,他们怎么做得到呢?在印度的英国人那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