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定兴京绣为何入选国家级“非遗”

11.12.2014  00:04


梁淑平在绣龙袍

    12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定兴县的“京绣”作为传统美术类项目入选,是 保定 市唯一入选此次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遗项目。12月8日,燕都记者来到定兴县南大牛村,寻访“京绣”的第四代传人梁淑平,探究“京绣”从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的秘密。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记者郭立业/文 实习生刘鹏/图

    揭秘一 传承百余年宫廷刺绣古代“绣娘”原来都是男的

    12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定兴“京绣”成功入选。12月8日,记者来到定兴县南大牛村,在村西头的“龙凤刺绣厂”,见到了新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淑平。

    她告诉记者,自18岁开始正式接触“京绣”,绣花针已经伴随她近35年了。“以前的宫廷绣娘都是男的,按照家规,这项技艺也是传男不传女,父亲不教我就悄悄学,对‘京绣’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像绣手指头、手掌、面目这些比较难的活,绣工们都来找我,渐渐的父亲决定把传手艺给了我。

    说起“京绣”的历史,梁淑平介绍,清代,宫中设“绣花局”,融合了全国各地许多绣种的技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清宫刺绣。她的太爷爷叫梁枝,曾在清朝皇宫为皇上绣龙袍,是位宫绣艺人,“咱定兴县南大牛村的‘京绣’,就是太爷爷这一支传下来的,我爷爷、我父亲都是‘绣娘’,家族传承一百多年啦。”梁淑平边说边拿出祖上传下来的传家宝,有当时龙袍的小样,文武官的“补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