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提振河北制造
5月24日,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工人在生产车间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去年12月,由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设计、山海关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泰国船东建造的载重3.85万吨散货船首制船顺利下水。
资料片(新华社发)
■阅读提示
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于5月19日正式发布。这一规划是我国首次系统地提出制造强国的纲领性规划,囊括了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是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
作为产业结构偏重的工业大省,河北制造正处在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时期,向“河北智造”、“河北创造”转变的任务异常艰巨。国家政策东风频吹之下,我省制造业如何因地制宜抢抓政策利好?又该怎样统筹谋划,把政策落实到位?
1
提升创新能力,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近日,英利集团又出好消息:其核心技术N型单晶“熊猫”电池研发再获突破,通过应用离子注入等技术,“熊猫”组件量产功率达282瓦,提升比例达2.5%。
“熊猫”组件技术的突破,预示着英利在N型单晶电池组件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将对其拓展欧美市场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持续的创新力让我省光伏产业逐渐走出寒冬,创新之风也正在我省各个行业劲吹。今年以来,我省整合科技资源,聚焦产业重点,实施“616”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之举。于5月19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九项战略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并在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运用等多个方面细化部署。
创新,开始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唯有坚持创新驱动。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制造2025》还明确了需要大力推动、力争实现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我省在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几大领域都具有比较优势。”专家建议,我省应抓住顶层设计带来的机遇,针对每一个优势行业制定具体发展规划,重点强化对优势行业的创新能力培养。
而作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616”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呼应。无论是全省每年重点支持1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00项科技支撑项目、100个专利品牌产品、100个创新平台、100个研发团队,三年内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100家,还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业促进工程、创新平台提升工程、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工程、科技英才推进工程、科技治霾“双百”工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知识产权“三优”工程等10项科技创新示范工程,目的都在于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一批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开展一批创新发展与改革试点等“6个一批”重点举措,提升我省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河北,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特征比较明显,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难题。
省内专家建议,我省需要通过大力推动工业创新,推进两化融合,提升工业智能化制造水平,赶上工业发展新浪潮。
此前,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我省将在工业领域实施产业、技术、产品、管理、组织结构、业态模式等六大创新行动,推动“河北制造”向“河北智造”、“河北创造”转变。
2
强化智能制造,汽车制造业率先示范
率先在东南沿海地区掀起的“机器换人”浪潮如今涌到了我省。近日发布的促进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我省力争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50台。
这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下,我省工业生产方式的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切入点是保定标正机床、廊坊精雕、唐山开元等企业,重点发展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
省工信厅巡视员王福强表示,智能制造将成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并将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
据悉,我省将重点抓好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经营信息集成化工程,提升企业决策水平和运营效率,还将在钢铁、装备、建材、石化、食品、医药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试点示范,争列国家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这是我省工业两步并作一步走,建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也回应了《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成为最受关注的热词。
所谓智能制造,就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在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看来,要做到智能制造,不仅要采用新型制造技术和装备,还要将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工厂,在制造业领域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从而彻底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带来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两提升”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李东透露,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实施方案,并计划今年选3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未来将连续三年实施试点示范,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2017年准备全面推广。
这是我省必须抓住的机会。业内普遍认为,在诸多行业中,汽车制造业有较好的制造设备条件和IT应用基础,有望率先实施智能制造。
我省是汽车制造大省,相关规划提出,到2017年,我省整车产量将达到20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应争取将其列为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激活我省智能制造。
我省已明确,要鼓励在汽车、能源、机械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领域开展3D打印制造应用示范,在汽车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精密加工领域开展数字化车间示范。
“虽然目前冲压生产线国产设备占据主导,但下一代先进柔性冲压技术装备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汽车总装生产线向柔性和‘缺陷’装配线发展,柔性要靠大量焊接和装配机器人实现,但目前我国这类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省内专家坦言,当前不同企业的制造工艺环节智能制造水平差别较大,总体来说智能化水平不高。
对此,专家建议,我省汽车工业应带头开展和推进国产设备可靠性与国产材料品质提升、共性技术实验室建设。从汽车业工艺和装备的角度,还应重视自主工艺与装备的研发,搭建共性研究与发展交流平台,带头建立科学的汽车工艺与装备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