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促优 有序推进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

04.06.2015  20:54

 

 石家庄新闻网讯(记者 常青)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1995年,基本上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五年经历了探索与试点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如星星之火在石家庄点燃;第二个五年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建设之路,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先后出台了《石家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等五个重要文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系架构和制度保障;第三个五年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维护网络,建立了1个市级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26个县级分中心以及245个学校心理维护点,用市、县、校三级维护体系覆盖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采取市内一区带四县的“协作组”互助形式,坚持“行政搭台、专业唱戏”的原则,推动了石家庄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第四个五年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日(月)”活动为载体,以5A特色学校创建(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社会实践)为主渠道,以百场巡讲、区域推进为抓手,多渠道、广角度、深层次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市中小学校开花、结果。

二十年来,我市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夯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以党政联手为保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发展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省会文明办、市教育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未成年人心理维护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并做到三统一。统一规划部署. 2010年,市委宣传部、省会文明办、市教育局三家联合制发《石家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2011—2015年逐年递进的具体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此为蓝图有序推进。统一督导评估,三家联合发文、联合督导检查、开会表彰,从建章立制、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目标量化和考核,形成了强大的声势和推动力。统一资金支持,市、县、校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三级心理维护体系建设,这种党政携手、齐抓共管的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以城乡协作为抓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化发展

针对城乡、区域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差距问题,我们坚持“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通过以下两个载体有效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市由市内四区牵头,将23个县(市)区划分为四个协作组,建立有制度、有章程、有队伍、有任务、有考核的城乡手拉手工作机制,四区组织骨干教师定时、定点、定人到乡镇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送教下乡、送课下乡、交流研讨等,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指导,有效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我市建立了心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三级体系:一级:市级中心组。市教育局思政体卫艺处牵头,经各县(市)区教育局和直属学校推荐,选拔聘任优秀心理教师组成市级心理教师发展共同体。二级:区县中心组。各县(市)区教育局遴选建立区区县级心理教师发展共同体,核心组成员不低于8人。三级:乡镇或学校中心组。有条件的乡镇或学校建立不低于5人的三级心理教师发展小组,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

发展共同体在区域间、校际之间或本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观摩课、小问题研究、案例分析写等活动,以同辈辅导的方式促进专业水平提升,对新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并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以心理健康日为载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化发展

2010年,我市政府批准将每年5月10日确定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5•10”谐音“我要赢”, 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自信、乐观、阳光的心态,以及对美好人生的健康追求。每年“5•10”确定一个主题,2012年“健康为幸福奠基”、2013年“阳光心 中国梦”,并把5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从市、到县区、到学校都组织开展公益心理咨询、心理讲座进社区、心理维护图片展、心理恳谈会等一系列活动,不仅用生动、感性、触手可及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还把这种理念向社区民众推广,引导全社会都来关注身心健康。目前“5•10”已是家喻户晓,成为石家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我们一直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大力实施幸福园丁工程,在暑期开展“幸福园丁•多彩假期”活动,确定17所中小学承办瑜伽、民族舞、茶艺、化妆、太极拳等十余个兴趣班,以“自愿、免费、有趣、有效”的原则,组织全市2500多名教师参加,在放松身心中提升生活品质,体验职业幸福。此外,联合卫生局举办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进校园”活动,开通“直属学校心理维护直通车”,举行“我最喜爱的班主任评选”活动等,优化教师心理品质,提升教师职业幸福,以教师的健康心理引领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以创建特色校为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化发展

2014年启动争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工作,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研究制定了争创方案和考评细则,划分了5A、4A、3A三个梯度(5A指在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和整体性评价五个方面均达到A级标准),并将考评内容量化为100个标准分、50个加权分,描述成可操作、可考量的教育行为,不仅实现标准化考核,还为学校提供对照完善当前工作的范本。从2014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创建100所5A级、300所4A级特色学校,其余学校全部达到3A标准,要求市直属学校2016年底前完成创建任务,市区中小学2017年底完成,各县(市)中小学2018年底完成,且每年达标量不低于总数的30%,通过创建提实效,夯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

五、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

目前石家庄市培养了两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个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专业化、纵深度上做工作;另一个是广大教师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度、广泛度、群体性保障与预防方面下功夫;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局面,一条腿走个性化帮扶、协调、专业支持的路子,一条腿走群体预防、发展、教育保障的路子,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为完善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支撑、班主任为主导、任课教师参与”的全员心育体系,我市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加强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石家庄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教师全额报销学费,对农村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市教育局每人直补1000元,激励教师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目前我市已培养心理咨询师3000多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在校生比例达到1:500。

完善培训制度和体系,石家庄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员培训,要求每年每位班主任接受不少于10个学时、学科教师不少于5个学时的相关培训,并形成了分层、分级、分步骤、分梯队的培训体系。一是针对农村学校的领导层、教管部门、区域负责人,进行心理教育理念的培训,以领导重视带动教师重视。二是针对班主任、学科教师群体,进行一般性心理知识的普及、心理教育渗透的实操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水平。三是针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兼职心理教师群体,侧重理论深化、实战督导培训,从而建立一支“理念新、专业硬、政策通、方法活”的领导队伍。四是针对拿到咨询师证的农村教师,进行拿证后的理论和实战跟进培训,从而夯实培训效果,扶持农村心理教育的骨干力量发展壮大。创新培训途径和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百场巡讲”活动,组建讲师团,下县、入校、进班,为广大师生提供实操性讲座。此外还成立了专业技术学习小组,如校园心理剧学习小组、教师成长沙龙等,不断创新模式,开展多途径、多样化的培训。

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发展

石家庄市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科学性。启动专业特色课题研究,以区县为单位,以课题研究为途径,选择、承担一项心理技术专长研究与推广任务,比如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沙盘辅导等,通过课题将区域内所有专兼职心理老师都卷入到专业研究中来,达到每位心理教师都会设计、辅导、讲解。组建不同学段教研组, 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设立了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教研组,每月固定成员、固定时间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学习与研究,逐渐形成县、区本课题,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小升入衔接教育等,广角度、深层次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加强科研成果管理和转化,科研是为教育实际服务的,我市一直注重科研成果的管理、开发、应用和推广,历时一年半编写出版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从小学到高中共十册,全市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们人手一本,依此教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课,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教育,从来都是心与心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从来都是真情的融合、真爱的付出。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将这份爱的事业、心的事业进行到底,让健康为幸福奠基!

校园心理剧” 疗伤就是好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法,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将学生自己或他人在校园、家庭生活中学习、交往等过程中遇到的冲突、困惑、烦恼等情况编成剧本,融入心理学知识的原理和技巧并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表演,通过自编、自演或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观看同伴表演,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为进一步尝试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长安区教育局积极将“校园心理剧”这一形式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在2006年,部分学校就开始通过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应用、校园心理剧年级展示、校园心理剧大赛、校园心理剧亲子专题、校园心理剧社团等多种形式,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区教育局组织全区心理教师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深入的研修,明确了“技术性研修共同体”的建设思路,即:借鉴咨询心理学中用于心理治疗的某些技术,将其用于以预防和发展为目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借鉴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角色交换等技术,引导学生通过编演校园心理剧,发现问题,宣泄情绪,产生共鸣,解决问题。

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长安区开始以《小剧本映出学生内心世界,心理剧搭建心灵成长舞台》为主题举行每年一次的校园心理剧评比大赛,比赛过程都严格按照“剧目观摩,立体接触;理论培训,提高认识;全面开展,推优参评;赛后展演,分享研修”的步骤开展,长安区共有50多个学校、100多个剧目、1000多名师生参与了比赛,涌现出许多部优秀剧目。2014年长安区承办了石家庄市“5•1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月)”启动仪式暨校园心理剧区域推进现场会,市教育局向全市推广了长安区校园心理剧工作的经验做法。可以说,对校园心理剧的研修是长安区在“心理专业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课题上的一大突破,为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增强了心理教师工作的趣味性和幸福感。

三育融合 引领生命成长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我市唯一的一所“生命教育基地”学校,一直致力于探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素质提升及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创造性的将职业行为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三育融合”生命教育模式。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全校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目前,拥有24名专兼职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12名“素质拓展培训师”、1名国际职业规划师(GCDF)和4名高级职业指导师。2013年 6月,学校建成综合功能省内第一、全国一流的中职生命教育发展中心——“阳光心社”。该中心投120 余万元,占地640余平米,分为“九室四区”。内设有个人沙盘室和团体沙盘室,内设全套提高班5000个沙具、7个沙盘;音乐放松室拥有国内先进的两套智能生物反馈音乐放松系统(SR-F01型和SR-F02);拥有40个机位的标准团体测量室,内置职高版专业测量软件和心理CT系统,共200余套量表,其中心理CT系统是国际上公认的国内精确度高、应用广泛的心理测查工具。这些优质的师资和先进的硬件设施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为生命教育奠基;行为训练教育,为生命教育蓄势助力;职业生涯教育,为生命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三育融合”的生命教育模式,先后得到了团中央、国家教育部、团省委、市教育局等部门的关怀和支持,被石家庄市教育局授予“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命教育基地”和“石家庄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基地”、团市委授予“石家庄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基地”、团省委授予“河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基地”,并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以及石家庄日报、燕赵都市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接待了来自新加坡、内蒙古、天津等地50余家单位3000余人次的参观和考察,近万名余师生受益。

编辑: 霍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