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峰:他用12年踏踏实实的付出,破解了乡安监站“干什么、怎么干”的困惑

25.03.2015  21:48
  他用12年踏踏实实的付出,破解了乡安监站“干什么、怎么干”的困惑   ——记青龙满族自治县朱杖子乡安监站安监员张振峰   钱欣 许菲菲           3月11日,省安委会两会期间秦皇岛督导组与秦皇岛安监局局长李建国带领的市检查组赴青龙满族自治县督导,一上午,他们抽查了矿山、交通的安全运行状况。下午,因地处山区,交通状况和路途距离所限,临时决定去距当下检查的矿山较近的朱杖子乡,调研了解乡安监站建设运行情况,以便为马上就要铺开的全省乡安监站改造提升工作积累第一手材料。
  进入乡政府的院子,检查组并没有依“惯例”进入会议室,听取汇报,而是直奔挂着“安监站”牌子的那间房子。一个干净、整洁、规范的里外套间,里间是一张单人床,显然是用来值班,外间两张桌子,一个沙发,桌上整齐地码放着“安全检查台账”、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书籍和《河北安全生产》杂志,墙上是有关安全生产责任人、安全生产检查流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乡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的图文并茂的简报。
  回身,在门旁的角落,是一个一人多高的铁皮文件柜。当那位个子不高、瘦瘦黑黑、寡言少语的乡安监员不经意地拉开文件柜的一扇门时,狭窄的小屋里,所有人的眼睛都被吸引了过去:满满的3排档案盒。有人抽出一盒,打开,看到的是绝非两三年就能简单形成的企业安全检查资料。再抽出一盒,同样是满满的安全检查记录资料。有人马上数了一下,共86盒!
  习惯了在一些乡安监站检查时,面对一盒盒空空如也或只有薄薄几张崭新的表格的档案盒时的无奈,眼下,面对着这86盒满满的档案,大家真的震惊了!
  这是一个海量的资料信息库!这是一个安监员的工作日志!每一份档案,每一份档案上的每一行字,都记录了这个不起眼的最基层的农村安监员日复一日的、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且饱含创造性的巨大付出和贡献哪!
  省督导组一位同志用手机拍下了这些档案,第一时间上传到了省安监局刚刚建立的的微信平台。
  省安委会秦皇岛督导组副组长杜利民感慨说:“开了多次研讨会,跑了很多乡安监站,多数情况下大家都在抱怨条件差、待遇低,责任大,都在要执法权,讲条件,就是说不出乡安监站干什么,怎么干。而这个乡安监站的安监员已经用十几年的时间,以自己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清晰细致的坚守和作为,对‘干什么,怎么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这时,省督导组那位同志的手机微信有了回应,是省安监局局长刘宝玲:“马上汇总整理这个安监站和安监员的情况,带回省局!
  86盒档案的背后
  执行省局刘保玲局长和市局李建国局长的指示,3月12日,记者再次随省、市安监局奔赴青龙朱杖子乡安监站,试图深入了解探究破解还原这位乡安监员十几年的工作轨迹。
  他叫张振峰,45岁,2002年开始就在这个乡安监站工作了,至今已经过去了12个年头。
  还是从那个铁皮档案柜、从那86盒档案切入。每打开一盒档案,都会引发省、市安监局前去了解调查的工作人员的慨叹:“这里埋藏着多少思考、多少智慧、多少辛劳哇!
  每个档案盒上都贴着一个张振峰自己归类设计的文字标签:安全生产周报档案、事故隐患排查周报表、朱杖子乡安全机构档案、案件移交通知书存档、乡企演练记录档案、非煤矿山无证档案、安全生产意见书存档、事故结案存档、职业卫生事项告知承诺书、安全生产规划目标档案、安全指导思想目标思路档案……
  “这些都是我自己在平时的检查中摸索着分类建立起来的。上级下发的文件,我必须在第一时间送达到每个村,送达到每一个企业,还要让他们在我制作的表格上签字。日常检查都要留下第一手文字材料,以便日后查找,并为上级部门检查、执法留存、提供依据。平常下乡我就琢磨,这么多的资料档案应该分分类,再起个名字,使各项工作、各种资料档案都能科学归类,以便今后查阅。一旦发生问题,比如涉及到追责,我也能第一时间提供翔实准确的第一手材料。
  “更重要的,”张振峰对记者说,“检查中如果又发现了问题,我就能将过去的档案翻出来进行查阅对比,分析总结与过去发现的问题是否相关联,有没有相似性,借此深挖隐患产生的根本原因。去年,我去发达矿业巡查,在选厂车间,我发现配电盘上堆放着手套、安全帽,我马上找到车间负责人,让他们立即整改,并对这件事做了记录存档。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去那个车间巡查,发现了类似的安全隐患。我拿着档案直接找到了主管安全生产的矿长,用档案记录分析总结出安全隐患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够,向他们下达了整改指令,并要求矿长在上面签字,从更深、更广、更细的层次抓落实。
  乡里的企业多是家族产业,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能力、管理水平“不知”、“不懂”、“不会”。张振峰详细、明确的档案建设,也逐渐被各企业主抓安全生产的人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和主动性也逐渐在加强。企业会主动邀请张振峰去帮助他们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诸如隐患整改、劳保用品使用、会议记录、专项检查记录等各种台账,特别是每逢省、市专项大检查前,各企业都会给他打来电话:“来一趟啊,帮我们整整。”张振峰都会说:“好,我去!
  我就要做“大磨叽
  “干安监员这活太累,感觉责任太大。从电视报纸上听说哪里又出事了、死人了,心里就不好受,一条命就连着一个家庭啊,一条命没了,一个家庭的支柱也就塌了。所以,我天天睡觉都睡不踏实,有功夫就骑着自行车往企业跑。一个星期怎么也得四五天在矿山上转。特别是节假日和重点时间,人家回家,咱就得天天值班。到夏天汛期,一个礼拜一个礼拜地住在尾矿库,在那儿看着。
  他下企业,绝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真做到了“四不两直”。
  去尾矿库,他要爬上去,查看安全生产许可证是不是到期,值班人员在不在岗,安全警示标牌有没有,照明电灯能不能亮,排放是否均匀,排放是不是超标,排水沟是不是规范畅通,发现问题,他就会采用填写现场检查记录、下达整改意见书、下达整改指令通知书、整改复查意见书、送达回证等自己职权范围内能够行使的手段,迅速、积极、主动、靠前作为。发现重大隐患,他会立即向乡里、向县里汇报,超出安监局职权范围的,他也会在向上级汇报的前提下,用案件移交通知书的形式负责任地告知国土、电力、交通等部门。
  “看到了必须管!”这是张振锋坚守的道德和工作底线。为此,他还制定了一个叫“5分钟跳跃”的值班工作制度,即发现重大隐患或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必须在一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如超过5分钟没有接通,那么,就立即改为向更高一级的部门报告。
  东风矿业建了一个无安全生产许可证、无环评设计的尾矿库,张振峰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经常去巡查,当他发现一个单独的子坝坝底已经开始渗水,表明坝内压力已经超过坝体时,他马上向县安监局作了详细汇报,并向国土、电力部门发出发出案件移交通知书。
  企业的人开玩笑说张振峰“”“泥腿”“磨叽”,“像狗皮膏药似的,粘上了就撕不下来”。这话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出了张振峰日复一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精神、工作状态。
  到了矿区,他会找人家要水靴、安全帽,干什么?下井!他必须下到几百米深的第一现场,“抵近”巡查。
  打眼时,他要检查换气扇;放完炮,他要看看烟雾的排放。巷道内,如果地下布设的电线线路混乱、接头不规范,极易因地下巷道内潮湿的空气或工人的触碰发生危险,他绝不放过。他还要检查工人们戴没戴安全帽、防粉尘口罩,一旦发现违规,必须立即停产,他会盯在现场,整改到位后才允许复工。
  去年,在发达矿业的井下巡查时,在七八百米深的井下,在凿岩的作业现场,在他眼前就发生了支架坍塌,一位工人从支架上掉落,摔伤了胳臂和腿。他迅速与矿主取得联系,并马上向县安监局报告,要求县安监局前来调查取证,同时就地组织抢救。
  “如果不多下企业,这些危险我就看不见。”张振峰说。
  2005年夏天,张振峰巡查时发现闽益铁矿的一堆矿石旁就是乡村公路,如遇下雨极易滑坡,形成安全隐患。张振峰找到老板,下达了安全隐患整改意见书,并要求他签字,那位老板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过了两天,张振峰又去巡查,发现矿石并没有铲除,他又找到那位老板,那位老板很不耐烦。张振峰当场开具了整改指令通知书,要他签字,老板扬长而去。张振峰追到了矿部,耐心地向他讲:“这件事,足以证明你作为企业法人代表对安全生产不负责任,你必须签字!”那位老板禁不住张振峰的“磨叽”,签了。又过了四五天,张振峰再去巡查,看到安全隐患已经消除,他放心了。
  2012年6月,张振峰巡查到闽益矿业选厂车间,发现车间里的发电机、球磨机都没装防护罩,有电、有高速转动的轴、有飞速传动的皮带,张振峰下达了意见书。再次去检查,发现没有整改,他又下达了指令书。到期限后又去复查,这次,他看到已经用钢筋焊了防护罩罩在了危险源上。
  企业的人说:“老板知道你是为我们负责,就是嫌你太‘磨叽’,怕你真的给拉了电闸,老板为这事专门安排停了一天的产,找来电焊工给焊了个钢筋罩子。老板说,这回‘大磨叽’张振峰该满意了吧?”听完,张振峰笑了。
  “企业撵撵不走,甩甩不掉,有时也不耐烦,说:‘安监站,多大的官呀,你认真大发劲儿了,下回你别来了!’可不让我来我也得来,我就是干这个的!老板对我也没啥法子。
  2009年,在一家矿业南竖井地下700多米的平巷,张振峰发现距凿眼放炮作业位置20多米处的顶棚上,有一块石头有随时掉落的危险,他要求用工具把那块石头捅下来,以免因放炮振动,掉落伤人。去了两回,老板总是说没事,掉不下来。隔了两天,张振峰又去巡查,老板对他说:“亏了你总盯着那块石头,你说的有道理,还真让放炮给震下来了,幸亏没有伤着人。”从此,这家企业对张振峰的工作重视了,欢迎了,不再说他“磨叽”了。
  “‘磨叽’还是有效。他不耐烦,但还得想办法,因为我盯得死,啥时整改到位啥时拉倒。”张振峰对记者说。
  为了生命,我要去讲
  张振峰对记者说:“乡安监员业务素质、能力普遍不高,我也一样。为了成为明白人,成为内行,我就多观察、多学习,特别是我在检查矿山时,从企业学了不少东西。
  “比如以前见有人不戴安全帽、不戴防尘或不专业的口罩,都曾经觉得没啥。有一次去企业检查安全生产,听矿长喊:‘钢丝绳检查了没有?’我大吃一惊!那么粗的钢丝绳还能有危险?
  向人家虚心请教,回来再看书,才弄明白了井口卷扬机上的钢丝绳关系着每位下井工人的生命,如何检查?何时该上油?多长时间必须更换?这些安全知识,都要在下企业的时候学中干、干中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安全检查的行为能力。”
  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对自己目睹和经历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分析,张振峰还提升了对安全培训的认识:“许多人身伤害发生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工人安全生产意识差,自我保护意识低,由于没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工人们对安全隐患不知情、不会排查、不会防范。安全生产人命关天,而几乎大多数的安全隐患都是人造成的,所以,必须要让工人们提高安全意识,能够自我保护,不被别人伤害,也不伤害别人。”宁听骂声,不听哭声,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张振峰下定决心:“我要去讲!
  在乡安监站的一个档案盒里,记者看到了一个张振峰自己装订的的本子,封皮上写着“备课本”三个字,翻开,一页页都是手写的密密麻麻的字:“第一节,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第二节,安全心理学……第三节,地下矿山安全规程……”由此得知,张振峰为下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曾经下了很大的功夫。
  “想给人家培训,只有自己先学习好,才能做好备课笔记,最后形成培训计划,再去跟乡领导说,让乡里给安排,挨企业去讲。
  除了系统性的企业培训,张振峰还利用一切机会下企业宣讲安全生产,没有硬性工作时,他就拿着上级安监部门下发的安全生产手册、宣传单,下到企业召集副矿长、班组长们进行一次临时学习。
  对平常安全检查中经常遇到的安全生产常识、条例、操作要领,他就在车间、作业现场随检查随讲。他还会从书本上、从《河北安全生产》杂志上找到案例,念给工人们听。
  张振峰很为自己的这个创造而高兴:“这个办法很受工人们欢迎,大家爱听,听完了还会让我再找找,看还有什么故事。所以,我下企业都会带上小册子、宣传单、《河北安全生产》杂志,遇到下雨天,干不了活,我就把工人们叫过来:‘来呀,我给大家念一段。’
  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我自己
  在发达矿业,说起张振峰,矿长黄育华滔滔不绝:“你看到他那些档案盒,就能看到我们企业的档案盒了。我们从他身上学了不少东西。过去,我们是凭经验抓安全,他来了看不规范,就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帮我们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建立安全档案,我们企业的劳动合同、安全生产责任状也是请他来把关。我们建尾矿库,省里市里一次次来检查,下整改通知书,之后他就经常来督促落实,盯着我们赶快整改,现在,我们的尾矿库成了省里的标杆,他功不可没。
  黄育华说:“他务实,实干,不辞辛劳,一个月怎么也得骑着自行车来我们这好几趟,节假日放假前必须到,送文件、看现场,汛期到了,他带着横幅、喇叭来给工人进行应急演练,把嗓子都喊哑了。下暴雨了,半夜给我打电话:‘我得过去呀!’来了就盯在尾矿库上,成宿不睡觉地看着。他想得细,他来检查执法主要是为我们提供服务,天天来叨咕我们也没烦过,我们把他的提示、督促当成是安全生产警示约谈,他对自己负责,就是对我们企业负责,对工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政府负责,最终是我们企业受惠、受益。10年,我们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与他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
  话语中,黄育华甚至隐透着一股对亲人、对弟弟的感情:“我们没恨过他,反倒很心疼他,他是有点‘轴’性,属于一条道走到黑,死了也不离开阵地半步那拨儿的。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骑着辆破自行车跑来,我们觉着他太不容易,总会想法找辆皮卡把他送回去。
  张振峰插话说:“我哪是管你们的呀,我是给你们干小工的。
  黄育华笑了:“是,他字写得好,我们企业的安全生产宣传板报和标语都是他写的。
  看来,他已经通过自己的真诚、认真、辛苦,把被动的检查变成了主动的服务,就好比把“猫抓老鼠”的游戏变成了“狼爱上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据了解,十余年来,朱杖子乡只发生过七八起因违规操作引发的手指、腿脚的机械伤害事故。
  谈起乡安监站的工作,张振峰的想法很务实:“心里得知道这项工作的分量,对得起这份工作。我们是联系企业和上级安监部门的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应该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脚踏实地,不虚飘,不流于形式,就要无缝隙、无距离地抵近监管。真的不出事,心里才踏实。
  主管安全生产的副乡长李金龙也对记者说:“把全乡的安全生产交给这样的人,我心里踏实。
  “说实话,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我自己。”张振峰几次随口说出来的这句乍听起来思想觉悟并不怎么高的老实话、大实话,却让记者沉思良久。
  人生不易。
  在张振峰那里,“保护好我自己”的前提就是把工作真当回事,把责任真当回事,真正有所作为。所以,面对慵懒,面对惰性,面对消极抵触,面对不作为、乱作为,面对以怨气代替朝气、以空话代替行动、以借口代替责任的暗流涌动,张振峰的大实话和12年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行动,能否对一些人有一些真切的触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