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名今犹在
28.07.2015 19:37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
抗日英名今犹在 ——记《平原枪声》的人物原型烈士杜平 □本报记者 佘志娟 通讯员 冯慧慧李建伟 沿着邱县县城西部的合义路往南走,大概两公里处,有个村子叫贾寨村,这个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杜平镇。这是为纪念1943年在此牺牲的革命烈士杜平而更改的。至今在当地,杜平的抗日英雄事迹仍广为传颂。 邱县方志专家杨凤奎介绍,电影《平原枪声》是我国唯一一部反映冀南平原抗日战争英雄史的电影作品。1938年,日寇向冀南地区进犯,红军排长马英受命回到家乡枣林,在政委杜平的领导下组建抗日游击队。电影里杜平的很多故事即取材于牺牲在邱县的杜平的真实生活。 带着对革命烈士深深的敬仰之情,记者专访了邱县方志专家杨凤奎,听他讲述杜平的英勇抗敌的故事,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杜平,原名杜宗禹,1907年出生在山东省嘉祥县一富裕家庭。他幼读私垫,酷爱学习。1926年读书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杜平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加入了范筑先将军的部队。 据杨凤奎介绍,杜平1942年调任邱县抗日大队专职政委,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杜平家庭条件优越,但是他从小富有正义感,追求自由,为了抗日,他抛弃了富裕的生活参加共产党,并多次从自己家中拿钱支持革命。” 杜平虽是学生出身,但作战中非常勇敢。在辗转战斗和艰苦生活中,杜平以身作则,常常将自己的马让给病号骑,有了新衣服也总是送给战士穿,自己穿旧的。 1943年春天,供给股给他做了一件夹袄,他拒绝接受,并解释说:“干部应和战士们一样,不能搞特殊,咱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同年,邱县发生了严重灾荒,部队吃不到粮食,几乎全以杏叶、树皮、野菜充饥,战士们亲眼看着杜平政委和大家同吃一锅饭,同住一样房,毫无怨言。 “当时杜平父亲给杜平去信说,自己年纪大了,家里也没有别人,家里生活也还好,希望他回家尽孝。但杜平拒绝了,回信说,部队同志若都像他回家,鬼子谁打?革命谁干?只有打败日本鬼子,才会有全国人民的安居生活。后来家人去看他,带了两千元钱,可是他自己没用,全补充了部队给养。”提及这段故事,杨凤奎先生非常感慨。 杜平在邱县大队工作时,经常率部队在距敌盘踞的县城三四里路的村庄活动,因此城内之敌不敢轻易出城骚扰百姓。在每次与敌战斗中他总是跑到前头指挥,带领战士冲锋。 1943 年8月1日,杜平带县大队驻防在贾寨村一个姓夏的家里,因汉奸告密,天还不亮驻邱县城里日伪军包围了贾寨村。正在熟睡的他听到枪声后,立刻翻身起来,握紧手枪,带领着五名战士首先冲锋,跟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在激烈的战斗中,三次突围未成,杜平不幸光荣牺牲,时年36岁。 从一个富家子弟到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优秀的共产党员,杜平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战斗牺牲的邱县人民。为了纪念杜平,邱县将贾寨村改名为杜平镇。 1952 年,在邱县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杜平的儿子杜钟振把父亲的遗骨迁回原籍山东。1994年,邱县在贾寨村西北为杜平烈士竖立了纪念碑。2013年,杜平纪念碑被迁至香城固伏击战烈士陵园。杨凤奎先生说,虽然现在处在和平年代,但杜平忠心爱国,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宝贵精神仍然值得后辈子孙们铭记学习,他也会向更多的人去宣讲杜平的革命事迹。 |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
28.07.2015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