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陈秀华:不畏严刑缄铁口 热血浇灌英雄花

09.09.2015  11:17

  长城网廊坊9月8日讯(记者 孙泽恒 通讯员 赵雪 赵云)翻阅廊坊市永清县和霸州市的英烈史料,在以血性男儿为主的河北抗日烈士谱中,有一位女英雄的名字在民众中广为传颂。她风华正茂,逃离封建束缚,接受革命洗礼,为保护党组织而埋骨他乡;她参加抗日工作不足一年,用22岁的生命和宁死不屈的意志,感染了永、霸两地的人们,她的名字叫陈秀华。

  记者走访了抗日烈士陈秀华的故乡霸州市南孟镇任水村,采访了她的本家弟弟陈迎。

   婚后受辱无奈逃离婆家

  据资料记载,1918年,陈秀华生于任水村,父母都是朴实憨厚的庄稼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成了一个安静、温婉的大姑娘。1938年冬,带着对婚姻的憧憬和迷茫,20岁的她嫁到了县城。

  婚后,陈秀华严奉古代“三从四德”的传统,一心想做个贤慧孝顺的好媳妇。但事与愿违,在生活中,她发现婆婆作风不好,和日寇汉奸勾勾搭搭,她却不敢声张,忍气吞声。婆婆见其温顺体贴,竟生邪念,欲拉儿媳下水,企图强迫她侍奉敌人。面对这天大的耻辱,陈秀华宁死不从。婆婆恼羞成怒,强迫儿子虐待媳妇。陈秀华的丈夫是个毫无男子气的人,他与母亲联合起来,对陈秀华非打即骂。

  1939年5月的一天,陈秀华趁婆婆和丈夫不在,逃回了娘家。刚在家住了七八天,她的父母就有些坐不住了,一再催促她回婆家,并劝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面对父母,陈秀华无可奈何,她把心一横,投奔了住在南孟镇东北岸村的舅舅家。

  “陈秀华和我是本家亲戚,我管她爸妈叫大伯、大妈。他们家姐妹三个人,她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叫陈秀芝,一个叫陈立民。除了妹妹,就是我跟她最亲、最近了。”在采访中,今年83岁的陈迎说,由于当时年幼,他对于这位年长他14岁的姐姐印象不多,只依稀记得她长相俊俏、高个子、体态均匀,裹了一双小脚。

   投奔舅舅走上革命道路

  陈秀华的舅舅李景云是共产党员,其家是抗日的堡垒户,县、区干部经常住在他家。霸县妇救会干部陈健对秀华的遭遇十分同情,一有机会,她就找陈秀华谈话,讲妇女翻身解放的道理。渐渐的,陈秀华对生活有了新的追求。1939年9月,陈健调永清县任县妇救会主任,陈秀华跟随她到永清参加了妇救会工作。

  在抗日战争年代,革命者大多是男性,很少有女性的影子。陈秀华的出现,激励了正在遭受压迫的女性们。刚参加工作时,陈秀华既不识字也不敢当众讲话。然而,她并不气馁,为尽快承担起责任,她随身携带识字课本,有空就学,逢人就问,哪怕吃着饭,也要把课本放在旁边,一边吃,一边看,一边比划。当地的老百姓都被她的决心和毅力所折服,又是赞扬,又是鼓励。1940年2月,陈秀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她担任了永清县五区妇救会主任。此后,她整天奔波于各个村庄,动员姐妹们走出家门,参加抗日工作。当时,五区位于永清县城南部,已被日伪军占领,表面上都是伪政权,抗日环境艰苦。陈秀华初到这里时,人生地不熟,常常因找不到稳妥的安身之处而露宿田地里,三五天吃不上一顿热饭。碰上敌人清剿,一天不知要转移多少个地方,走多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