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抗战”将改为“14年抗战” 这些历史不能忘

14.01.2017  04:35

  导语:记者10日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14年与8年抗战有何不同?修改教材又有什么深远的意义呢?待小编娓娓道来……

  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据了解,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

东北抗日联军整装待发。资料图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要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14年”和“8年”区别在抗战起点

七七事变”。资料图

  之所以产生“8年抗战”和“14年抗战”的分歧,是由于对抗日战争的开始时间有不同界定。“8年抗战”指的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而“14年抗战”则以1931年东北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包含当时国内局部抗战斗争。

  史料记载,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起点早在1946年就有争议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表示,过去讲“8年抗战”,是当年历史条件形成的,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中日两国外交关系仍保留,属于地方人民的局部抗战,并没有形成全面抗战的规模。直至1937年,两国才断交。而对于抗日战争起点时间的争议,早在1946年东京审判时就有过争议。但当时国民政府强调8年抗战,共产党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提出异议。

  但徐焰表示,此前即便常说“8年抗战”,中共也从未忽视过东北抗日联军的作用,始终肯定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此次修改具有深远意义

抗日战争。资料图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中表示,两种时间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该文同时表示,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14年抗战的概念。

   从社会共识到教育共识

  对于此次修改,网友们照例贡献了精彩的评论,而从评论中能够看出,其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从某种程度来说早已经是社会共识。

  “终于回归正确的了,向前辈们致敬!

  “改得好!尊重历史的同时教育后人,全面肯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这代表我们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正确的认识历史,前进的通道就会变得更加宽阔,也就更加提速中华民族的佰年目标——华夏雄起屹立天下民族之巅”!

  此次时间的修改因为涉及东北地区,所以东北网友十分关注。

  “为什么要修改,这是在肯定东北人民抗日的努力,因为东北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东北人,每次说到‘八年抗战’都在想我们之前那几年算神马。现在终于变成十四年了……

   网友说出了自己对抗战这段历史的态度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可以告诉每一代后人,从1931年,从“九一八”开始,日本人进入东北,东北的抗战就开始了!我们的先人曾经当过14年的亡国奴,也浴血抗战了14年!这14年永远在激励着我们要自强,也告诉我们要反思”

  “在日本连侵略史实都敢昧着良心掩盖的今天,这才是对日本‘教科书’事件最好的还击,时间会抽丝剥茧,烈士终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世人终会知道真相。我们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传承不屈不挠抗战精神。

  新闻相关

  石家庄101岁老兵安详离世曾见证日本投降

老兵于文瑞。资料图

  1月10日17时40分,曾于1945年见证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于文瑞老人去世,享年101岁。

  于文瑞出生于1916年,井陉县人。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即南京黄埔军校旧址礼堂)举行。于文瑞作为带班警卫,带领3名宪兵站在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签字台出入口,负责警卫工作,见证了签字仪式的全部过程。仪式结束后,他特意到南京的照相馆拍摄了一张照片。那一年,他29岁。此后,他曾多次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每次都非常激动地说,能见证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很光荣、很幸运。

  1月10日19时40分,记者赶到棉五小区于文瑞的家中时,正赶上他的遗体被抬上灵车。他的外孙女王凤霞边哭边说:“姥爷,你心疼我,没有让我受累……”除了于文瑞的几个外孙女,刚刚得知消息的好友、邻居们也陆续赶来送老人最后一程。大家都说,老人很仁义,走得很安详。老人在外地的子女也正在往回赶。

  曾为200多名老兵拍摄照片的自由摄影人李君放,听说于文瑞老人近日身体欠佳,1月10日上午专程去探望,并再次为老人拍了一些照片。1月10日下午,听说老人去世的消息,李君放很震惊。他说,老人应算是无疾而终,“愿老人一路走好……

  (据新华社、长城网、南方都市报、燕赵晚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