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之路让企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完善造血功能、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企业要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实现技术进步,促进自身快速发展。
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宁纺集团)始创于1973年,从宁晋县棉油厂布机车间萌芽,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从纺织服装一产为主向酿酒业、金融业、矿产业、餐饮服务业等盈利水平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集团化公司,这其中的奥秘耐人寻味……
■技改,增强企业创新实力
宁纺集团总经理徐建林在采访中说,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建立在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的,正是依靠技术改造,宁纺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实力,使新的投入产出新的效益,走出了一条“围绕市场、小步快跑、滚动发展”的技改之路。曾经的发展历程有力地佐证了技改的重要性,在企业从1990年以后的10年里,该企业先后累计投资1亿多元,完成技改项目26项,规模扩张23.5倍,经济效益增长14.6倍,实现了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据介绍,在技术改造中,该企业瞄准市场发展趋势,首先对影响产品质量、制约产品档次提高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落后设备,进行淘汰,不惜投资更新改造。
“1991年,面对灯芯绒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严峻形势,企业克服资金紧张等困难,筹资1300万元对印染生产线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共淘汰更新落后设备18台(套),新上设备24台(套),使印染工艺水平、技术状态以及生产能力都有了一个新的提高。不仅年产量翻了一番,而且产品质量也提高了8个百分点,增加质量效益320多万元。1995年以来,企业又分两次淘汰了300太窄幅落后织机,增加多臂、多片综织机,到1998年,更新宽幅布机达到1500台,生产能力比技改前提高了4倍,适应了市场的变化。”徐建林对于技改的好处如数家珍。
根据产品的定位层次,立足于厂情、国情和有能力消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优选先进设备,不求洋、大、全,不求高、精、尖,追求国产一流化,是该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创新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在技改过程中,该企业曾经投资1350万元新增8000枚纱锭的项目,全部工序采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纺纱技术——清钢联工艺,效率高,成纱质量好,尽管价格却只是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但是产品质量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新产品、新品种是启动市场的金钥匙,是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纺织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低迷不振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对此,该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产生新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专门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新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各单位都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新产品开发专用试验、检测设备和仪器,每年都要拿出可观的费用,用于新产品开发和对技术人员的奖励,千方百计地为新产品的开发创造条件。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面对减员增效的新形势下,新产品开发的力量不仅没有削弱,而且每年都要补充新的血液。
企业围绕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成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机构——研究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情况,为企业技术创新指导方向,为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资料。
这一系列的准备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通过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丰富了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该企业的染色灯芯绒已发展到从特宽1.5条到特细28条,共十五大系列460多个花色规格,形成了灯芯绒产品的强大优势,扭转了品种单一、条型变化少、企业竞争力差的被动局面。其中,有三个产品获得部优,三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中条玫红灯芯绒还夺得了全国质量评比第二名。
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品种,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让宁纺集团在行业中勇立潮头。
■多元,反哺纺织业见成效
四十多年的砥砺前行,无论外部环境风云变幻,宁纺集团的改革创新科技理念一直永驻心间,从未改变,也正因为如此,在近年众多纺织企业棘手用工荒招工难的时候,宁纺从未有过担忧。回首以往:2005年,纺织配额取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宁纺的威胁并不大,主要得益于企业领导的长远规划和战略部署。
该集团董事长苏瑞广毫不隐讳地说:“棉价波动,人工成本上涨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让我们感到面对新形势时竞争力还不够。”
认识到问题所在,宁纺人积极探索解决途径。近年来,宁纺发展了房地产、酒业、小额贷款等副业寻求多远发展,以此反哺纺织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按照规划,宁纺集团将以纺织、服装、酒业、生活区为基础,引进电子商务、物流公司、大型超市、医院、写字楼、宾馆等相关设施或机构,建成集生产加工、物流、商贸、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宁纺城”。
来源:河北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