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审计须“精准监管”

10.08.2016  15:3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审计是脱贫攻坚战略体系的重要监督部门,尤其在扶贫资金、政策落实等监督中被赋予了更厚重的含义。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成效。

把群众当家人,精准施策。财政部近日表示,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关要求,2016年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规模,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达6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4%。目前,我国仍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合适的脱贫路径千差万别,要求扶贫政策、举措、思路和模式、方式必须“按需脱贫”“对症下药”。把群众当家人,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上,牢记解民情护民利,是做好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重点。只有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服务好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家业兴旺民心齐。增强审计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深入研究新的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特点。要以对国家和人民,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时间紧、任务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脱贫攻坚中的任何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项工作都不能拖泥带水,必须落实主体责任、明确扶贫方略、完善扶贫机制、扭住扶贫“精准”不放松,把每一分每一厘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使其收获最大的扶贫效应。

把脱贫当大事,精准安排。今年中央财政加大扶贫预算,再次彰显出对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目标的必胜信心。从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资金补助地方的用途来看,主要增加了对绩效评价和扶贫成效奖励的资金规模,安排了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财政贴息,支持少数民族扶贫、以工代赈、国有贫困农场扶贫、国有贫困林场扶贫、“三西”建设等,体现出中央扶贫资金使用安排的“精准”。将心比心才能让群众暖心,审计干部要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留给群众,只有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真正体恤民情赢得民心。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要推进国家良治,必须做到高效服务。审计干部要有心怀苍生的大爱精神和积极为民解难的奉献情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标,通过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关注中央预算安排资金的精准落实和资金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落实及执行中的问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把扶贫当家事,精准监管。财政扶贫资金的增加,审计监管必须精准跟进。庞大的资金下放后,资金流向的透明、公开以及使用的精准高效必须落实到位。扶贫资金最终流向哪里、使用了多少、如何使用都需要系统的调查研究、严密的审计和不放过每一个环节的监管,唯有如此,扶贫资金才能真正起到“扶贫”的作用。只有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心系群众,就要为民造福,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干事创业的最大动力,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我们从事审计的根本追求。要努力做到“三个看齐”,向扶贫的重大决策部署看齐、向扶贫资金的安全看齐、向人民群众共同的向往看齐,进一步定位好服务角色,实现审计工作按法律法规办、按程序办、按人民群众意愿办。把扶贫工作当家事,把扶贫资金当自己的钱,抓住财政扶贫资金支出重点,突出环节监管。要抓住影响“精准脱贫”的关键问题,不能就账论账,就资金论资金,需要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去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李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