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精准扶贫确保全市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放眼望去,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梯田层层,把不适宜耕种和造林的荒山变成了高产出的良田和“花果山”。
▲灵寿县充分发掘食用菌种植产业,全县形成了“村村是工厂,户户是车间”的局面。
核桃产业已成为赞皇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市扶贫办在评估相关情况后启动资金到户,为灵寿县葡萄种植户免费提供秧种费用。
▲扶贫开发工作业务培训班上,培养出一批“明白人、带头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今年赞皇县西江洞村种植的蓝莓长势喜人。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本报记者 岳金宏
今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二个“扶贫日”。近两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狠抓精准扶贫,从建档立卡、产业化扶贫、社会帮扶等方面得到了国家、省扶贫部门的认可,并进行推广。
石家庄市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共7个。其中,赞皇、平山、灵寿、行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涉及58个乡镇,共识别扶贫对象30.5万人。“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效益到户,对27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工作,大力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形成了以核桃、大枣、食用菌、柴鸡、奶牛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奔小康。
创新经营机制 推广“葫芦峪模式”
昔日,野草稀疏的荒坡荒山,广种薄收的瘠薄土地,世代与大山相伴的勤劳农民家中住房低矮破旧,村内道路狭窄坎坷。如今,这里荒山变绿变美,庄稼汉变身职业农民,拿租金、享股金、领薪金,收入翻番,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也因美丽引得八方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就是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
葫芦峪在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太行山区、丘陵地带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我市扶贫开发重点推广的太行山综合开发模式。“十二五”以来,我市扶贫开发部门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用于葫芦峪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公司通过股、租、转、换四种形式整合土地资源,流转荒山荒坡5万多亩,完成造地3万多亩,栽植优质薄皮核桃105万株,养殖散养鸡5万余只,建成苗圃500亩,覆盖了6个乡镇,15个贫困村,涉及贫困户1649户、贫困人口5604人。
园区负责人刘海涛介绍说,按照“大园区小业主”的管理模式,将农民利益和公司发展捆绑在了一起。生产上,公司将园区化整为零,以50亩为单元对农户实行承包经营。同时,成立合作社,让农民通过入股、投劳等形式入社参与园区生产,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生活上,为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在每户获得正常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广泛吸纳农民到公司上班,让农民成为参与公司建设的产业工人。
粗略统计,在公司长期上班的“职业农民”目前有630余人,年收入均达6800余元,远高于当地4600元的人均水平。通过土地有偿流转、贫困户承包经营、公司上班等多种形式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2014年,园区范围内的上峪、古青炭、营盘、大米峪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涉及贫困户466户,贫困人口1919人。葫芦峪走出了一条山区综合开发,实施精准扶贫,推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路子。
据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壮大富民产业,增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积极推广和完善平山葫芦峪这种“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民”的“五位一体”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同时,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农民意愿、“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地区自然人文特点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整合优势,弥补不足,完善具有县域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以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为主导,加大创建名优品牌和商标注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绿色长廊,打造集生产、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山区综合开发模式,并把其作为县域经济招商引资的平台,实现“以点带面”的总体战略布局,带动和辐射农业生产实现大发展和大跨越。
创新产业机制
探索精准扶贫良策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我市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有效克服短期脱贫现象,为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赞皇县距石家庄市区仅40公里,“七山二滩一分田”,十年九旱、年年春旱。近年来,赞皇县“咬定青山不放松”,向荒山要绿地、向瘦土要效益,大力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建设核桃高产示范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核桃精深加工。如今,从赞皇县城一路向北,沿路望去,绿树成荫,青翠欲滴,龙门岗、坛山岗的沟沟岔岔被大大小小的核桃树所覆盖。据了解,自2012年开始赞皇在张楞、许亭、龙门、清河、院头5个乡镇63个重点村,谋划实施了“十五万亩核桃片区”建设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1.3亿元,完成新建核桃基地20万亩,栽植核桃苗木1100余万株。截至2014年年底,赞皇县核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0万亩,核桃年产量达到12500吨,年产值达到5.1亿元,核桃产业已成为赞皇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今年的收成真不错,这都要感谢扶贫部门对俺们的帮助。”村民赵玉柱承包的核桃树位于在龙门乡的万亩核桃种植区。他告诉记者,他们村家家户户都种核桃,多的十几亩,少的也有五六亩。“这遍地的核桃树是俺们老百姓的摇钱树,俺家的十几亩核桃树基本都到了盛果期,平均一亩地就能收入5000元,比以前种花生和红薯强多了。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产业扶贫给贫困山村带来的变化,强有力的产业带动,使村民逐步脱贫走向富裕。赞皇西江洞村2015年之前是赞皇县的贫困村之一,村支书于建英告诉记者,“这要感谢扶贫部门的产业帮扶,帮村里搞起了蓝莓种植,还建起了合作社,使俺们村摘掉了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
目前西江洞村蓝莓种植规模已达到50亩,种植品种近10个,成为河北省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为老百姓培育出产业后,我们不仅明年就能脱离贫困,还能多年稳定致富。”合作社负责人郝增义说。
产业扶贫在我市因地制宜、遍地开花。行唐县万里村,在县扶贫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股份合作制的合作社,大部分贫困户自愿入股,建大棚发展香菇种植,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灵寿县,充分发掘食用菌种植这一传统产业,全县扶持和带动了万余名贫困人口参与到这一产业中来,形成了“村村是工厂,户户是车间”的局面。
落实社会帮扶 惠民政策精准到位
在2014年10月17日,全国第一个“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批示中就说到“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
我市扶贫工作近两年来,精心组织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科研院所开展定点扶贫,全市726个贫困村全部安排了驻村工作队进行帮扶,并且每个市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重点乡镇,具体分包一个村,市直部门主要领导联系自己单位所帮扶的贫困村,全市市级领导联系贫困乡镇38个,加强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强化了扶贫工作责任。同时,结合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制定帮扶规划,谋划帮扶项目,筹措帮扶资金,确保帮扶村按期脱贫。
在平山县合河口乡王家坪村,村民们和市工商局驻村工作组的同志亲如一家。贫困户李明槐告诉记者,工作组就像家里的亲人,在儿女不在身边需要照顾的时候,伸出援手,帮他渡过了难关。
据了解,工作组驻村期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生产,围绕群众生活存在的具体困难、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村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出资出力,实实在在解决了老百姓的困难。
近年来,我市健全了驻村工作队制度,根据重点县重新识别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加强对中央、省、市重点扶贫单位的服务协调和指导,引导帮扶单位切实帮助重点村和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帮扶成效,努力做到帮扶重心下移到贫困村,明确到贫困户,实现社会帮扶全覆盖,实现社会帮扶的精准化、科学化。如今,在我市重点贫困村,都有一支像市工商局驻村工作组这样,处处为村民着想,一心为村民脱贫努力的工作队。
同时,我市扶贫部门积极搞好对驻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与定点扶贫的协调服务,为帮扶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争取中直、省直单位支持,加强沟通联系,积极搞好对接服务,加强对中央、省、市重点扶贫单位的服务协调和指导,切实帮助重点村和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帮扶成效,争取更多、更大、更有效的支持。
行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该县与中联部确立对口帮扶关系,结合行唐实际,中联部原帮扶富裕起来的陕西省彬县,主动无偿支持行唐县100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发展设施蔬菜,走出了一条社会力量“反哺扶贫”的新模式。
据统计,中联部利用自身资源,围绕教育、卫生、农业、交通、妇女就业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截至目前共争取到位项目资金和扶贫资金近6000万元,为行唐扶贫攻坚加入了强有力的推进剂。
创新扶贫思路 教育扶贫拔穷根
挖掉贫困的“穷根”关键靠教育,为使山区群众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近年来我市在平山、赞皇、灵寿等6个山区县、45个乡镇实施了山区扶贫教育工程,通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设寄宿制学校,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建寄宿制学校就读。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9.08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资金3.04亿元,新改、扩建中心乡镇寄宿制中小学56所(50所小学、6所初中),转移安置山区学生41132名,使越来越多的山区孩子享受到了优质免费的义务教育。
教育好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孩子走出山区后,上学没有经济负担,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习环境又好,越来越多的山区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出来读书,改变过去“孩子大了不读书、早挣钱”的观念。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使小学生可以集中到交通比较发达的村庄或乡镇,初中生集中到县城,实行寄宿制,且困难家庭的孩子全免费。考不上大学,上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如果将来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安家置业,再把家人接出来,也可以实现脱贫,即使不在城市就业,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再回农村,也能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灵寿县八一希望小学4年级学生孙恬家住山区,生活拮据,自从孙恬到项目学校上学后,他的父母走出了大山,参加了县里为学生家长办的免费职业培训。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孙恬的父亲孙志军已在县城干起了室内装修。“原来住在山上,每年靠在坡岭地上种土豆、玉米等为生,1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每个月能挣到4000多块。”孙恬家里现在已经有了平板彩电、冰箱,还打算在县城买房子。
截至目前,石家庄全市已基本实现了山区小学生以学区为中心就近集中、初中生向县城集中、高中生按报考志愿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的目标。在孩子们的带动下,6000多个山区家庭也走出了深山,而随着这项工程的深入,将有更多的山里孩子及家庭进入城镇,他们的生活将迎来新的变化。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