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干部谈执行力——郭亚敏:执行力是一种工作态度

07.08.2015  18:09

    关于执行力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读过一本书,叫做《致加西亚的信》,至今印象深刻,书中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朴素的故事。100多年前,美国与西班牙战争期间,一名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年轻中尉罗文,接受了一项任务,就是把一封信送到一个目的地不明确的地方,即使在和平年代,这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年轻的罗文,孤身、徒步穿越战火纷飞的战场,时刻与危机、死亡相伴,历经枪林弹雨,排除重重险阻,最终把这封信送到加西亚将军的手中,为战争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文因此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
    这与最近看到的“蓝色花瓶”的测试题目具有同质化的构想:地址不存在,周末不营业,时间不允许,送达条件不具备。按照常规路径和思维,所有的可能性均为零。事实上,在过去的数次试验中,的确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成。然而,这名军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像一颗子弹一样直飞靶心!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一个巧合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一名军人。
    由此,让我们想起了西点军校校训:职责、荣誉、国家,职责是神圣的,荣誉是无价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那么,在和平年代,在英雄消陨的日常生活里,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繁琐与庸常的工作?是不是和平和平凡就可以成为安逸和不负责任的天然借口?平庸和卓越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如果说长期得不到根除的“机关病”是推诿扯皮,那么,强化执行力就是一副根治这种顽疾的良方。因此,正确的理解执行力,增强执行力,让执行力成为一种优质习惯,成为一种团队的自觉意识,是提高战斗力和工作效能的重中之重。
    因此,故事不再是故事。
    关于执行力的内涵
    我所理解的执行力,就是把目标变为行动,把行动变为成果,不讲条件、不打折扣的付诸实施,以最高效率把愿景转化为完美的成果。
    目标: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责任:恪尽职守,坚忍不拔,以一种高质量的执行力对待每一项工作,时刻站在上一层级的领导考虑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伴随几个可选择的方案;效率:计划一经制定,就要朝着既定的目标进发,没有行动的目标是一纸空文,很多时候,成败取决于一个时间节点的把握上;无条件:不纵容自己,不给自己找借口,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足够持久,任何困难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办法隐藏着,具有挑战意义的成果才是最有价值的;不打折:折扣是最可怕的,如果目标是100分的话,按照规定参数的数学模型测算,只需经过三个层级的折扣,其结果就会在50分以下;奖惩:与目标相对应,没有奖惩就会没有规矩,没有规矩就没有尺度与敬畏,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不可能具有执行力和战斗力的。
    关于执行力的管理学意义
    执行力是物质的,又是一种主观行为,其内在品质具有辩证的要素。良好的执行力可以成为一个团队的内在机制,是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更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是厚积薄发的积淀,是为了千里之外而始于足下的跬步。执行力是内在的、独立的,很多时候,高质量的执行力是对自己的一种苛求和逼迫,源自于对于工作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执行力又是外在的、综合的,主动、高效的执行力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粘合与助推,相反,被动以及低效率的执行力,就会出现“木桶”中的短板。从这个意义上讲,执行力具有哲学性质和辩证色彩,更具有管理学意义。
    关于执行力感悟
    忠诚、敬业、认真的精神,本就是人性中最光辉、最具魅力的一面,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特品质。当高效的、主动的执行力成为一种工作态度,那么优秀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有时候,未必与智商和能力绝对成正相关。智商和能力或许会有禀赋差异,但态度却可以把控。
    让我们选择,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