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31.05.2017  09:12

  □记者  胡晓梅

  去年1月至今年3月,全省法院共执结案件25.28万件,同比增加8.41万件,结案率达75.27%。2016年,全省法院执行到位金额555.69亿元。

  2016年以来,我省法院系统按照“2016年底初步缓解,2017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工作目标,多点发力,形成党委领导、法院主办、各部门参与、社会协同、齐抓共管的“大执行”格局,  全省“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正朝着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前进。

  齐抓共管,构建“大执行”格局

  邯郸中院判决某企业向海南某公司支付600多万元及相应利息。某企业履行300万元债务后,确有履行能力而恶意拒不履行,一拖就是近5年,邯郸中院决定以涉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将某企业负责人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立案后,及时对某企业负责人进行网上追逃。仅仅过了3天,某企业负责人心急火燎地给邯郸中院执行人员打电话说:“我愿意一次性支付剩余欠款。”就这样,一起拖延近5年的执行老案成功化解。

  基本解决执行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去年,河北高院出台《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意见》和《河北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联动机制规定》,明确了河北高院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以及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在解决执行难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并将纪检、政法委、公安、交通、国土等40个省直有关部门解决执行难协调配合任务进行了“细化”,在2016年底前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执行查控网络。

  目前,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承德、张家口等市县都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了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社会系统共同破解执行难的强大合力。

  联合惩戒,开通网络执行查控系统

  针对以往执行工作中“查人找物难”这一难题,我省法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去年6月,全省法院一次性开通了全国法院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我省法院建立起覆盖全部银行存款及其他金融产品,以及税务、民政、车辆、户籍、酒店住宿及工商登记等信息的网络化、自动化执行查控体系。2016年以来,共提起网络查询1321.9万笔,涉及案件28.7万件,涉及金额约5255.3亿元,公布失信黑名单人63009人。

  依托信息化强力惩戒失信行为。今年年初,省“两办”转发了省法院《关于加强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的实施意见》,目前河北高院正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对接,以实现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嵌入各联动单位管理审批系统中,并自动采取拦截、惩戒措施。“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新机制正在全省形成。

  深化改革,从内部攻破执行难的“壁垒

  “执行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原因是现行的执行体制和执行方式不利于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河北各级法院积极探索,勇于对执行体制和执行方式进行改革。

  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探索建立了“上统下分,裁执分离,人财物案统一管理”的执行体制新模式,“唐山模式”被最高法院确定为全国法院执行体制改革的两种模式之一。

  河北高院还建立“立审执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明晰法院内部立案、审判、执行等各部门工作职责,将主动执行理念贯穿立审执全过程,形成了权责明晰、合作密切的执行工作新机制,促使当事人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

  据介绍,新体制新格局形成后,我省法院的执行工作出现了“一升一降”:执行案件结案率上升25.1%,涉执行信访案件总量下降了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