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 河北向“精准扶贫”发力

02.02.2016  07:59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河北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十二五"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0万人。根据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目标对河北省来说意味着什么?河北脱贫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河北如何依靠"精准扶贫"完成这项艰巨任务?近日,由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河北新闻网承办的《热点聚焦——河北向“精准扶贫”发力》在线访谈栏目上线,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山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周大迈、河北省扶贫办革命老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贾寒冰、邢台市临城县副县长刘贞哲三位嘉宾,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河北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现状

    记者:河北是扶贫任务较重的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扶贫开发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集中攻坚。"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们省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呢?

    贾寒冰: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统筹协调,合力攻坚,全省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十二五"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621元,提高到2014年的6839元,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批跨区县的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部解决了2660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44万户。第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观,营养改善计划惠及52万学生,中职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全部贫困地区。第四就是扶贫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全部完成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对国定贫困县实施了财政体制激励政策。省政府拿出专项土地指标支持贫困项目建设。干部驻村帮扶实现全覆盖,可以说扶贫开发的大格局初步形成。

    刘贞哲:临城县1994年,被定为国贫县;2012年,又被定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贫困人口7.24万人,通过五年的扶贫攻坚,全县共脱贫5.2万人,目前尚有贫困人口2.04万人。

    第一是发挥全县76万亩山场优势,坚持把产业扶贫放在首位,以连片开发为主要发展模式,重点培育了薄皮核桃产业。把临城建成了中国薄皮核桃之乡。目前,全县薄皮核桃已达21万亩,涌现出绿岭、绿蕾、新惠通等多家核桃种植规模企业,吸纳周边群众到企业打工8000多人,全县1.2万户家庭依靠种植薄皮核桃脱贫致富。八个乡镇都有自己的"花果山",全县发展"围山转"立体种植模式10.8万亩,"刺槐头、板栗腰,苹果核桃占山脚,药材花生林间种,绿色银行揣腰包",成为临城实施开发扶贫的生动写照。

    第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加大对水、电、路、讯、校、医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几年来,贫困村累计修路是275公里,打井386眼、建塘坝17座、扬水点164处、铺设防渗管道78千米,建水池一共是280座。全县220个行政村都建起了高标准的卫生室,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饮水难、灌溉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三是强化教育培训,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完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资金7000万元,新建中小学10所,改扩建25所,建筑面积达到了6.3万平方米。临城高中教育在邢台独树一帜,每年有2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同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政策,农村贫困群众实现了"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依托县职教中心,以"定单培训、定向输出"为模式,累计培训转移劳动力5000多人。

    记者: 2015年12月27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省委书记赵克志在会议上强调,要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省目前有多少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造成这些地区贫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贾寒冰: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我省还有310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燕山-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环首都贫困带三大片区。造成贫困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匮乏,是扶贫开发难啃的"硬骨头"。

    周大迈:关于贫困原因,山区与沿海比、与内陆比,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才缺乏,资金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这些都是造成山区贫困的原因。河北省是山区大省,山区面积约占到了2/3,所以山区的贫困人口也比较集中,所以山区的脱贫,对整个河北省脱贫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记者: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而我省三大扶贫主战场,面临贫困程度深、资源禀赋差、发展约束重等困难,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那么,我省扶贫工作还有那些比较硬的难题呢?

    贾寒冰:一是贫困人口基数大。目前,全省还有62个贫困县、7366个贫困村、310万贫困人口,这其中有45个是国定贫困县和片区县。第二是全部脱贫难度大。这些贫困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第三是缩小差距压力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系当中,贫困县的人均GDP还有城乡居民收入,以及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教育、卫生、医疗都是比较低的。所以说,到2020年,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压力十分大。任务也十分艰巨。

    周大迈:我们最近考察了几个山区贫困村,他们的资源太缺乏了,首先是水,特别缺水,我们考察那两个村基本都是旱地,作物的播种完全靠天收,播种靠降水,如果不下雨,就播不上种。水资源严重缺乏,仅有的井只能满足生活用水,农业用水根本就不能满足,这个地方如果你给他投入,打井还不能保证能打出来,他是一个贫水地区,石灰岩地区。再一个资源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数量还可以,但是质量太差,土层特别薄,土壤特别贫瘠,这个地方脱贫的难度就比较大,你搞种植也好,搞养殖都离不开水,离不开土地,这个地方搞移民,有一些观念还不愿意走,故土难离,这个地方也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刘贞哲:临城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主要是两大片区,一是太行山深山区的双石铺等6个行政村的835户2500人,其中贫困人口509户1377人,由于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就业门路窄、思想封闭保守等原因,脱贫难度很大,是我们难啃的硬骨头;二是处于丘陵区的西竖、石城两个乡镇的22个贫困村7600多贫困人口,属于干旱丘陵区,由于土地贫瘠、缺乏水源,发展产业项目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群众增收难度大,是我们今后几年脱贫攻坚的又一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