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保护青海湖生态的持久战
02.07.2015 12:59
本文来源: 林业厅
然而,这一切来之不易。
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犹如一面巨大的宝镜镶嵌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闪烁着蓝色的光芒。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阻挡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同时还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较为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
多年来,由于人为过度放牧和干旱、降雨量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一度呈恶化的趋势,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草地退化日趋严重,草地鼠虫灾害频繁,青海湖裸鲤资源锐减,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恶化。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中国西部生态和资源安全,进而影响到周围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青海湖生态的恶化情况引起高层的高度重视。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下,省委省政府、省有关厅局与青海湖流域刚察、海晏、天峻、共和4县和环湖4个国有农场的干部群众戮力一心,为保护、恢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做着不懈努力和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个个有关青海湖生态保护的重大利好消息不断传来———
1992年1月,青海湖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5月,青海省人大常委员会通过《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走上了法治的轨道。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农牧、林业、水利、生态监测、气象5个工程类别,包括生态林建设、退化草地治理、生态移民、水土保持等22个专项,总投资156745.7万元,实施时间为2008年至2017年。
这个规划的颁布,为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保护与治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吹响了集结号,为促进整个流域实现生态功能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带来了新希望。
向沙漠宣战,保卫青海人的母亲湖
海晏县地处环湖北岸,沙漠化总面积103.44万亩,是环青海湖沙区的重点沙化县。这里的沙丘一度吞噬着青海湖畔的草原,威胁着铁路和公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海晏干部群众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对青海湖地区的沙漠进行治理。
今年4月,记者在海晏县克土沙区看到,林业技术人员和民工们在这里整地、挖坑、栽植、浇水,紧张忙碌地进行着春季造林。6月下旬,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看到青杨、乌柳、沙棘、樟子松已变得绿意盎然。经过多年的经营,这片沙漠上已形成6万亩的绿色屏障,护卫着广袤的青海湖生态,护卫着从此通过的315国道和青藏铁路。
海晏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及固沙方式,在风沙干旱区造林中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
海晏县林业环保局局长姬志波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海晏县已经治理沙漠化土地7440公顷。经过治理,海晏县青海湖周围的沙漠化初步得到遏制,林地覆盖率从原来的10%—20%提高到30%—40%,最高地带达到60%—80%左右。2013年,海晏县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同年12月被列入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区。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青海湖全流域完成林业工程总投资18206万元,实施完成沙漠化土地治理54.36万亩、生态林建设项目30.9万亩、湿地保护416.9万亩,增加林地面积30.93万亩,灌木林盖度平均增长2.5%,高度平均增长10.2厘米。
在环湖地区,通过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林业项目的实施,人工营造的灌木林逐步成林,封山育林地在围栏封护和专人管护下,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在逐渐发挥,青海湖流域沙区的沙化程度逐渐减轻。
遏制荒漠化,青海湖流域的保卫战,仍在路上……
为草场减负,实现畜牧业与生态保护共赢
在青海湖北岸,有5条青海湖补给河流的刚察县,对整个青海湖的生态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刚察的牲畜数量超过百万,又是我省的畜牧业大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县牲畜数量急剧增加20多万头只,过大的草原承载压力,使得草场逐年退化,鼠虫害日益严重,黑土滩面积扩大,给环湖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生态与畜牧业经济,鱼和熊掌如何兼得?刚察县通过实施退化草地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等措施,走向环境友好型的畜牧业发展之路。
“草原生态恶化,根本原因在于牲畜超载、过度放牧,草原鼠害、黑土滩、草原沙化等生态问题都是尾随其后,接踵而来的。”刚察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陈永杰说。
为破解这一难题,刚察县直指青海湖草原生态退化的关键之所在,率先在全省范围内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减轻草场压力。该县将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不宜放牧的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实行禁牧,其它草原实行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并根据禁牧区域和草畜平衡区域的大小对牧民给予补助奖励。
在沙柳河镇新海村,党支部书记桑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以前牲畜多草场少———3007亩草场上养着750头(只)牛羊,超载放牧使他家两三成的草场严重退化,每年还要花2万多元租别人的草场养牛羊。一年下来,家庭年收入仅为7万元。
4年前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他家一多半的草场禁牧,剩下的实行草畜平衡。核定载畜量为330头(只)牛羊,还采取放养和圈养补饲相结合的方式,减轻草场的压力。如今,算上3万元的补助奖励金,他家的年收入达到14万元。
“牛羊少了一半,收入倒多了一倍。“桑太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还有,让草场好好‘休息’了几年,再加上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灭虫、灭鼠,沙化草场、黑土滩这些草场上的‘伤疤’都不见了,鼠害和虫害也几乎没有了,村里的草场又变成绿油油一眼望不到边的样子,看着就叫人畅快!”
在减少草原载畜量的同时,刚察县不断加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发展规模化养殖,建设了43个年出栏3000只以上的规模化养殖点,全县半舍饲养殖出栏22.5万头(只)。
与规模化养殖相应,刚察县大力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投资3000万元的鲁援生态饲料有限公司全面建成投产,还在全县成立了9个饲草料生产加工收贮专业队,形成了年产饲草料3万吨的生产加工规模。目前,全县60%的牧民对牲畜补饲,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
通过核减牲畜和生态畜牧业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部分剩余劳动力从畜牧业生产转移出来,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创业增收,草原畜牧业压力明显减轻。牧民收入中畜牧业收入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90%下降到2013年的75%。
三年来,刚察县还积极与青海大学合作开展藏羊、牦牛高效养殖技术推广,进行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的技术推广应用,科技为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作出了贡献。
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草场禁牧460万亩、草畜平衡496.9万亩,减畜31.07万羊单位,累计发放补奖资金2.65亿元。禁牧区天然草原植被盖度提高了25%,草畜平衡区提高11%,草地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的落实,实现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共赢。”陈永杰说。
在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治本”的同时,刚察还积极开展退化草地治理工程,共完成投资8013万元,治理重度沙化草地和黑土滩,防治毒杂草、地下鼠、地面鼠和虫害,使草原植被明显恢复,草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增强,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不仅在青海湖北岸,在共和,在天峻,在环湖地区的四大国有农牧场,一场保卫青海湖生态的战役正在展开。到目前,青海湖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资9.029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8.02%。如今,青海湖流域林地面积有效增加,局部工程固沙种草已现成效,草原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服务功能初步显现。
保护、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有勇气直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错误,并将治理、恢复自然生态的努力认真付诸实施时,人类必将会赢得这场生态治理战的最后胜利。(记者 辛元戎)
本文来源: 林业厅
02.07.2015 12:59
河北省水利厅围绕滏阳河治理开展开门办案活动
9月13日,水利厅
河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世界银行赠款项目进入启动阶段
为提高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水利厅
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补水工作正式开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水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