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钢铁退位 装备制造晋级

25.12.2015  10:19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全省经济运行环境偏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局面,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牢把握平衡点,狠抓增长点,保持了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亮点频闪,我省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有序推进,新业态、新产业快速发展。针对我省经济领域出现的可喜变化,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年终经济观察,敬请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1-11月份,我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39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3.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远超钢铁工业,稳坐“头把交椅”。

诸要素向装备制造业倾斜

近日,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批试制的3台国内技术领先的先导液控SD7高驱动推土机成功下线,一次性通过客户现场验收,完成出口东南亚的首批订单。“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以及省委、省政府和河北钢铁集团要将宣工打造成全省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的发展要求等叠加机遇,对于宣工皆是利好,我们将不断推进产品的提档升级,打造全省装备制造旗帜企业。”宣工董事长、党委书记常战芳说。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我省积极推动资金、土地等要素向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十二五”以来,全省共有不低于1万亿元的资金投向装备制造领域。前三季度,我省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主要靠3个行业拉动: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4.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2.2%,电气器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倍,分别拉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1.4、0.9、10.6个百分点。

为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促进我省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省政府不久前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实施技改专项、制造业强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产业链协同创新、智能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绿色制造、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质量品牌建设“双千”、优势产能国际合作等十大工程,打造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到2025年,使河北制造跻身中国制造先进行列。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良机

11月22日,北汽集团黄骅分公司成立暨投产启动仪式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隆重举行,预计2015年基本形成年产15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2016年末达到3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二期规划形成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目前,北汽黄骅基地已拥有6条生产线,黄骅市也逐步形成汽车制造、汽车改装、零部件制造、物流、出口全产业链。

今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我省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机遇逐渐显现。随着北汽有限公司整体搬迁至黄骅,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落户沧州,一些机床工具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搬迁至我省,成为支撑我省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崛起的新动力。承德市在加强与京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对接合作中,围绕钒钛特钢、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卫星应用5大领域,重点打造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输送及仓储装备、石油装备、风电装备、光电装备、通用飞机、卫星应用等8大产业链。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共签署10亿元以上高端合作项目10个,总签约金额达356亿元。其中,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承德市建设福田汽车新能源智能化产业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基础建设涵盖新能源、车联网和高精尖汽车零部件三个高端领域;北京华锻机床有限公司建设霸州市重型高精密数控机床项目,加速助推廊坊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崛起;科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张家口怀安县建设应急救援指挥车系统项目,充分发挥当地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

钢铁业期盼“凤凰涅公式

钢铁退位,实则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我省已淘汰落后炼钢产能3000多万吨,高端产品比例逐年提升。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在国际市场受到广泛认可。河钢邯钢大型轧钢厂淬火线是世界首条使用水雾冷却进行钢轨在线热处理的先进生产线,其工艺原理、设备控制等方面均达国际领先水平。日前,1.94万吨淬火轨再次出口印度尼西亚。1-10月份,我省出口钢材3018.19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32.76%),同比增长47.57%,出口金额为130.32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4.44%),同比增长8.68%。

今年以来,面对钢铁行业“三低一高”(低增长、低效益、低价格、高压力)新常态,我省钢铁企业动员全体员工,在管理、技术、能耗等方面“对标”先进,打响一场降本增效、保生存求发展的保卫战。唐钢全面启动专家改革工作,真正将最顶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全面配置到产线上,实现专家与高端产品增量增效无缝对接,为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保障。在苦练内功的同时,“走出去”成为现实选择。我省出台的《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提出,到2017年,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500万吨,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2000万吨的战略目标。德龙控股公司在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投资近24亿泰铢,建设年产60万吨短流程热轧窄带钢项目预计今年将投产。

钢铁产业,在艰难的转型中,正在步入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