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概况

07.06.2014  05:33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二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联,并且许多项目都是通过风俗习惯的沿袭而流传发展,三是伴以歌舞、音乐,许多项目都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四是场地、器材简便易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焕发出了新的光彩。1981年9月21日至28日,国家体委和国家民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方针,即: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同时也确定了新时期民族体育工作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和近代体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会议之后,我省也召开会议,根据新时期民族体育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许多积极有力的措施,促进了我省民族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积极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围绕着全国和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省挖掘整理了不少传统体育项目,如隆化县发掘整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二贵摔跤,多次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大奖,在去年七届全国民运会上,荣获表演项目一等奖。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挖掘整理的满族舞蹈《太平萨满舞》在省民运会上荣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二是设立了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班,逐步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项目训练基地。2002年,经与省教育厅、省体育局、河北体育学院研究决定,在河北体院社会体育系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班,每年招生40人,2004年6月,在河北体院举行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命名暨揭牌仪式,确定在省体院、承德市、秦皇岛、保定、沧州等市建立12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各基地都初步制定了训练计划和规章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正在逐步完善。所有这些,都为促进了少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进一步普及推广、为参加全国民运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逐步走向制度化、社会化。为筹备参加全国第二届民运会,我省于1982年举办第一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之后,经省政府批准,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形成制度。在2002年承德市举办的第六届民运会上,设立了7个竞赛项目,若干个表演项目,参赛人数超过2000人,是历届参赛队伍最多,参赛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多的。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制度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向社会化的发展,使之不仅成为群众体育的主要内容,开始从农村、牧区进入学校、企业和城市,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如摔跤、射箭、赛马、武术等,还作为我省强项参加全国运动会比赛。
        四是积极参加全国民运会和单项邀请赛。我省自1982年组团参加全国第二届民运会以来,已连续六届组队参加比赛。1991年在南宁全国民运会上,我省代表团参加了4个竞赛项目和一个表演项目的比赛,分别获得一金二银一铜和表演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第四届、第五届连续两届获得一枚金牌、两块银牌,第六届民运会上获得一金三银的好成绩,第七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获得了两块金牌,两块银牌,四块铜牌的历史最好成绩。连续四届获得最佳组织奖和最佳道德风尚奖。表演项目“二贵摔跤”深受各族群众喜欢,每次参赛都获一等奖。在七届民运会上新挖掘的表演项目霸王鞭也获得一等奖。2002年,国家民委在辽宁组织了男女珍珠球邀请赛,我省男女队分获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