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

21.12.2015  15:58
              12月21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新闻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12/21/content_446961.htm?div=-1

        全文如下:

  控之魂,创之梦                               ——记河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             滴滴滴,一条短信发送到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新生王子璇同学的手机上:“(科协通知)同学你好,请于本周六晚上7点到大学生活动中心211参加本周的科技培训,收到请回复。”他兴奋得差点从床上跳下来,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手指微微颤抖地敲下“收到”两个字。“从小就对科技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现在马上就要参加学院科协的培训了,真的好期待。”王子璇兴致勃勃地说。         王子璇口中的科协到底是什么样的组织?这个科协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和魅力能够让他如此着迷?         这个“科协”全称是大学生科技协会,是依托于控制学院,由一帮热爱科技、热爱创新的学子组成的学生社团。这个社团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为目的而建设的,可谓是“战功赫赫,不容小觑”。自1997年建团以来,成员在国家级别省部级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并申请多项专利。在这个团队中,人人懂科技,个个会创新,每一个人都是“高手”。         控制学院作为这个“科技之星的摇篮”,自2010年建院以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几年的摸索,学院建立了“学院搭台,学生为主,教师支撑”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学生全员参与,连续不断线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工作新格局。         科技创新之源           热爱与坚守         “在没有真正接触科技创新之前,我没有想到会如此热爱它。走过这三年科研创新之路才发现,这是一种会上瘾的东西。”风能专业的大四学生李潇涵如是说。         正是对科技创新这种浓烈的热情,让李潇涵“浑身都是劲”。对于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来说,熬夜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同龄的女孩子可是将熬夜视为最大的敌人,但在李潇涵看来并不是一件辛苦的事。在参加2015年电子设计竞赛时,她曾四天三夜的不眠不休。带上换洗的衣服、足够的水与食物,实在支撑不住便把实验室的椅子三五个拼在一起,轮流小憩一会儿。这些对科技“痴迷的”孩子们凭借热情和智慧,在三四百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凭借对《风力摆控制系统》优秀的设计,最终取得了天津赛区一等奖的成绩。“当宣布成绩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也知道,下一个任务在等着我。”           在李潇涵的每天日程表中,上课老师讲基础理论知识,下课便进行科研实践,周末也是泡在实验室中与小伙伴们一起交流学习。她觉得,逛街K歌不是娱乐,做科研就是她的娱乐。           “这不仅是我大学里的追求,入了科研的‘坑’,怕是一辈子便就此交付了。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李潇涵淡然地说。             科技创新之基         “四段式”的培养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章昱昭,很高兴与大家参加中科院的夏令营。”章昱昭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面试时这样介绍道。今年暑假,她与来自全国各地“985”、“211”名牌高校的学生一同参加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夏令营。经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及多次实践考察,多次参与创新大赛,并拥有自己专利的章昱昭渐渐脱颖而出,博得了导师的青睐,顺利拿到了保研中科院的“通行证”。           在很多用人单位眼中,河北工业大学的学生“好用”:踏实肯干、勤奋刻苦,但创新能力欠缺。控制学院根据本科生年级特点,构建了“四段式”不断线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踏实的科研态度和独特的创新思维。           自动化专业田兴达的大学生涯,便与“四段式”培养模式紧密相连。大一时,为增强对专业的理解,他便参与了学院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意识培养活动与科研体验活动,科技世界的大门就此为他敞开。步入大二,他小试牛刀,参与了控制学院一年一度的“控制学院大学创新创意大赛”,在学长的帮助下,他的作品“无限充电插排”获得了学院一等奖。升入大三的田兴达也如愿留在了科协这片热土,从听培训的“新鲜人”变成了组织培训的领导者,科协也从当初有一定学术基础的人以竞赛为依托进行自发性学习的地方,变成了现今自有培训体系的组织。              通过两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积累了一定的科技创新成果,控制学院会重点引导学生将科研成果进行总结,撰写出科研论文或者申报专利。我校知识产权办公室张广林老师多次受邀到控制学院,为学生进行专利的辅导讲座。             谢子平同学的《一种自动发送短信的快递扫描设备》、魏浩民同学的《一种智能药箱系统》、韩亚杰同学的《血型检测卡灌装机生产监控软件》……一叠叠厚厚的专利证书,诉说着控制学院老师和学生共同奋斗的故事。             科技创新之力               资源的全面聚集               控制学院一直致力于建设“大学生自己的实验室”,搭建课外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控制学院拥有4个课外科技创新实验室,其中北辰拥有120平方米的空间与30余万元基础设备的课外科技创新基地。该基地拥有一套全面的管理体系,对学生完全开放。               除了科研必备的实验室,学院积极整合资源,为控制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更深层保障。指导教师是他们的科技之路上前行的指向标,目前控制学院有90%以上的教师,都已经参与到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成为学生背后最强的支撑。             除了学院提供的资源,老师们也会尽全力去为学生搭建起科技创新平台。在西门子大赛时,需要实验平台,指导教师梁涛就搭建了一个仿真系统来模拟,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从化工专业转到了控制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屈丹阳来说,是最需要尽快掌握基础课程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辅导员特地找了一位老师,老师特地为她们腾出了一个小的实验室进行授课。“零基础实验班”从此开课,几位转专业的同学课余便一起在实验室学习大一的基础课程。“有问题出门一拐弯就到实验室了,有什么问题还可以随时去找老师。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屈丹阳说。           全院之力,汇集于此,足以载控院学子梦之舟,驶向江河大海。           科技创新之广           搭建课外科技创新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多是团队协作,大家之间的沟通也就尤为重要。“一开始组队讲关系拼人缘,到后来各专业各学科的同学结合在一起,大家优势互补,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李潇涵说。在2015年参加挑战杯大赛时,因为要做手机软件,李潇涵就找到计算机学院对java语言比较擅长的同学合作,作品《基于云服务和PDR技术的盲区人员定位系统》,经过组委会的评审,也将作为河北工业大学仅有的代表参加全国决赛答辩。科协在这时也充当了“科研组队小帮手”的角色,帮助同学们找队友,搭建课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现如今,科协已在全校范围内纳新,不再局限于控制学院内部,各个学院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来参加,极大地促进了科研交流与科研风气的辐射带动作用。           除了科协进行搭建科技创新沟通平台之外,控制学院也积极促进与其他学院的交流合作,使得科研思维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中,使学科之间更好地交叉融合,迸发出更多新奇的点子。自动化专业的章昱昭参加化工学院的实验课时,发现实验中常用的乌式黏度计用起来很费劲,如果要做精确的话,液体的预热就需要15分钟,用起来很复杂。在一次交流中,章昱昭发现了这个问题,与化工学院的同学交流后碰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最后,章昱昭同学团队与化工学院合作完成创项目《智能共振式黏度计》。           科技创新之未完待续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在学院的培养下,一批控制学院学子已然成长为参天大树,一批新鲜血液也融入到了控制学院大家庭。又到了一年组织大一新生分批参观科技创新实验室的时候,前科协主管实验室管理的主席杨秋霞想跟大一新生一起去参观,再看看这个自己学习和奋斗过的地方。“每一年的实验室都有着新的变化,虽然我已经离开,但还是舍不得。如果让我再上一次大学,我还是会选择找一间实验室,把自己浸泡在里面,如果有一个期限,那就是一辈子吧。”
(于  巍    刘子璇   )


智能变桨式升力型垂直轴风机》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

学生调试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