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或成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08.10.2016  21:35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透露,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2022年前后发射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雷凡培表示,中国空间站建设方案已确定。空间站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有多个交会对接口,能实现多飞行器同时对接。2018年前后,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2022年前后,我国将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

此后空间站每年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对接若干次进行补给,在400公里左右的轨道高度上维持设计寿命十年的运行。届时,中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可达一年以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曾接受采访说,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在空间站发展中,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

1992年我国确立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为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为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为空间站阶段,即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

今年9月15日,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的帷幕,这将是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

按计划,10月中旬,2名航天员将乘坐“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30天的中期驻留,以此突破和掌握再生式生命保障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相关链接

争取2025年实现航天强国目标

——新华社记者专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自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至今,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峥嵘60年,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引领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

那么,中国离航天强国还有多远?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航天强国有哪些具体指标

雷凡培:我们对航天强国的指标作了划分,这包括100项产品技术指标和27项经济指标。目前,我们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指标有三分之一。产品技术指标中,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等一些主要指标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指标有一半的经济规模指标已达到,但人均指标仍有差距。我们认为再有三分之一的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才能进入航天强国。作为中国航天人我们倍感压力,仍需继续努力,争取再用一段时间,到2025年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

航天高技术是买不来的

雷凡培:中国航天事业是从创建之始就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核心技术和设备引进不来,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管经受怎样的挫折和失败,都跌倒了再爬起来。航天高技术是买不来的,别人也不会给。中国航天人始终得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发展的制高点。

雷凡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不是重复西方先进的航天强国的老路。一些航天工程别的国家先做过,我们做不是对别人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新技术研究和突破。

走向航天强国,中国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雷凡培:一方面,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推动。中国航天从创建之初就是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优势。

另一方面,从欧美航天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而相关产业的辐射则高达17至114。我国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较欧美略低,相关产业的辐射可以达到17至110的区间范围。在航天的商业应用上仍有提升空间。完成好国家的重大专项,做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今后的两大着力点,让航天科技惠及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

雷凡培:我国火箭的完整率已为99%到100%,基本实现完全国产化,但卫星还达不到,一些重要零部件还需进口。我们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中国航天100%的国产化。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