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正式发布

19.04.2016  03:38

4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明确提出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岗创业,鼓励大学生和妇女、农民工等大众群体创新创业,支持“僵尸企业”的闲置厂房改(扩)建众创空间等多项利好创业政策。

去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1 万多家 专利申请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

自成都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出台了覆盖“双创”全链条7大类46条政策,举办了“创业天府·菁蓉汇”品牌系列活动,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被誉为全国“3 2”创业基地城市,被《财富》杂志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从2015年初打造“菁蓉汇”系列活动以来,成都已举办“菁蓉汇”系列活动100余场,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200余场,40多万人(次)参与,促进了近300家创投机构与6200余家企业及团队实现对接,参演项目获得意向投资超过100亿元。

据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介绍,成都2015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24.86万户,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29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6545.93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4.8个百分点。新增科技型企业1103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58亿元;专利申请量7753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9791件,同比分别增长近20%和35%,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和第3位;成都转、改和新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近80家,新增孵化面积430万平方米,新引进创业家、光谷咖啡、36氪等知名孵化机构近20家。

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岗创业及大学生和妇女、农民工创业

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厚植创新创业人才优势。”丁小斌表示,升级后的“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深化改革,突出创新创业活动市场化、要素国际化、创新协同化和环境生态化。

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将出台成果转化成都“新十条”,支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将明确提出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岗创业,允许高校院所非正职领导兼职取酬,放活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主力军—“双肩挑”人才。其次,成都将出台支持新产品开拓市场的扶持政策,修订创新产品研发补贴管理办法,助推创新创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快速推广应用。最后,还要深化创新创业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企业集群注册模式,开展海外人才“市内注册、海内外经营”试点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创业力量方面,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创新创业互助众扶计划”,鼓励大学生和妇女、农民工等大众群体创新创业。开展“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城市行、高校行、海外行”引才活动,鼓励支持在蓉高校探索建立管理、技术“双通道”晋升制度,促进校企科研人员的双向流动。并与川大战略合作,共同设立“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引进基金”,在全球招引高端人才,计划到2025年,共同将四川大学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学。

支持“僵尸企业”闲置厂房 改(扩)建众创空间

力争到2017年底,实现120万平方米闲置房源充分利用,聚集创新创业人才3-4万人,引进创新企业超过2500家,培育规模科技企业100家以上,吸引投资基金及投资机构500家以上。”据郫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晓平介绍,创新创业还可与去库存有效结合,以郫县“菁蓉小镇”为例,利用成都高新西区重大产业化项目留下的大量闲置房源,结合区域周边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优势,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已改造完成创新创业载体40万平方米,引进孵化器25家、创新创业项目926个,聚集创新创业人才10000余人。

支持‘僵尸企业’的闲置厂房改(扩)建众创空间,实现去库存与创新创业的有效结合。”丁小斌介绍,在载体孵化能力升级方面,成都提出“3+M+N”总体布局思路,着力打造3个众创空间引领区、M个集聚区及N个专业特色区,拓展创新创业新空间;着力专业化发展,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布局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着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众创空间,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同时,在融资渠道方面,构建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金融扶持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参与创新创业。大力发展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股权质押融资、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产品,探索财政、银行、保险公司分担创业风险机制。深化经济证券化提升行动计划,探索股权众筹、支持建设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上市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