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物”艺术家案例研究系列展览在石家庄开幕

10.04.2016  21:27




青年艺术家王郁洋与他的作品



青年艺术家孔令楠与她的作品



青年艺术家李青与他的作品

中新河北网石家庄4月10日电 9日,“成·物”——艺术家案例研究系列(第一回)展览在石家庄万营艺术空间正式开幕。艺术家案例研究系列是万营艺术空间在2016年启动的针对当代青年艺术家在学术层面进行个案梳理的系列研究项目,旨在关注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发展演变。

此次“成·物”展作为艺术家案例研究系列的第一回,邀请到李青、王郁洋和孔令楠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年轻艺术家,并由万营艺术空间艺术总监郑妍女士亲自担任策展人,通过他们近些年来不断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摸索、解读和自省来探究艺术家是如何建立自身艺术语言、方法论及价值观的。展览共展出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近三十件,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展览将持续至6月8日。

关于展览的主题“成·物”,策展人郑妍女士是这样解读的: 在孔子的“成己观”中提到“成人、成己、成物”,是孔学人生价值观当中的核心部分。所谓“”,就也。亦有成品、物品的意思;也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亦有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之意。“”,万物也。代表人以外的或跟人相对的具体东西或环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泛指经验、方法或者观念中的物,从哲学的角度亦可释为与“”相对的外物层面。“成物”,《礼记·中庸》中亦有记:“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谈到之所以以李青、王郁洋和孔令楠三位艺术家作为深入展开的个案,郑妍女士表示:今天的年轻艺术家不再满足于追随西方舶来的种种艺术思潮和创作标准,而是反顾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用敏锐的洞察力汲取与现实发生关系的部分,并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各种积极的实验和探索。本次展览中的李青、王郁洋和孔令楠三位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恰恰为“成·物”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其中既包含现实世界中的“成物”,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又包含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经验和成见,还包含贯穿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逻辑和成规。而这些涵义不仅在实质上与“成·物”的内涵相契合,同时也说明了“成·物”的特殊意义,即当代艺术具备一个开放的、没有固定标准的审美过程,以及见仁见智的启发性和发散性思维。

此次展览“成·物”仅作为艺术家案例研究系列的第一回,今后万营艺术空间还将陆续推出其他优秀青年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关注并挖掘年轻艺术家背后的创作根源与学术价值,为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力量的源泉和交流的平台。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不同类型教育活动和公共团体导览。市民可到万营艺术空间(翟营大街41号财库国际大厦31层)免费参观,体验青年艺术家给我们带来的感官盛宴。(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