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献忠:红会“火中送炭”让人看不懂

21.07.2014  18:52

    广东省红十字会20日上午向记者证实,红十字会总会已调拨存储在广州备灾中心的2000床棉被运往台风灾区,估计20日下半夜到达湛江、茂名、阳江。记者在救灾一线看到,此时的海南、广东、广西灾区正值三伏酷暑,受灾市县普遍达到35℃高温。湛江市徐闻县重灾区的海安、龙塘、前山等镇政府干部向记者表示:因水电中断,灾区现在急需供水;安置点里的群众需要凉席、毛巾被,但棉被肯定是用不上的。(7月21日《东方早报》)

    三伏天往灾区运送棉被,这样的“热情”着实令人费解。红会的说辞是,灾区温差大,棉被用途多,调拨棉被是传统救灾项目等。本照与人为善的原则,我们姑且认为红会的这一番解释符合实际情况,具有一定道理。但是笔者仍然想问:红会为什么这么不受信任,为什么不管它做的是对还是错,总免不了舆论的质疑?

    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在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前,红会几乎没有主动地和公众做过深度的交流,它给人们的印象,似乎不是一个慈善机构,而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衙门。其形象的基础其实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二是,它对救灾物资的调拨数量,是根据下面的工作人员逐级上报汇总得出的。也就是说,红会高层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对灾区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进行过实地查勘。

    为什么在炎热的三伏天,它会往灾区运送并不实用的棉被,笔者推测,不管天气怎样热,总有一些人晚上睡觉是需要棉被的。这些人,并不是灾区的妇幼老弱,而是坐在空调房里审批文件的决策人。你如果不准他们盖被子,恐怕真的会感冒。自己需要,就认为灾民也需要;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何不食肉糜”。

    决策已经做出,棉被已经送达。意味着救灾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事情到了这样的程度,面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怨言,面对记者的质疑和公众的追问,红会怎么可能不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明自身行为的正确性呢?它要是把事情的正确性都否决了,承认棉被送得早了,承认送棉被不如送凉席了,那岂不是自打耳光?这让红会的脸往哪搁呢?

    我等这些对救灾基本外行的观众,在理论上要想胜过红会,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只能说:要想识破红会往灾区送棉被的“热情”内幕,只能寄希望于专业人士做出专业的解读,给大家一个明白。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红会要想重新获得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待任何质疑,它都必须小心翼翼,不能大而化之,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