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者的身份 追寻无悔青春的足迹

21.05.2015  11:59

   “在兵团的日子里,我感受到工作是有价值的、快乐的。”“志愿者经历,是最动人、最骄傲的,也是最值得珍藏和纪念的。”……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长和记忆都在伴随着志愿服务的过程而累积,这群年轻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部计划志愿者。

  据了解,2015年西部计划招募已经接近尾声,截至记者发稿,报名人数已超过4.3万,这些青年中的一部分人将在今后的一年或更长时间里,上高原、进大漠、入深山、去草原,带着年轻一代赤诚的勇敢和担当,传递永不间断的接力棒。

   扎根边疆是因为被需要 被认同

  董泽成在北京天安门前留影纪念。 董泽成供图

  现任新疆生产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团委副书记的董泽成,2011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就参加了西部计划,服务于兵团第十四师。一转眼近四年过去了,在他看来,青春的主题永远是选择与实践。

  2011年,怀着对众说不一的新疆的好奇,董泽成选择用脚步丈量别人心目中的新疆和自己看到的新疆,“我想,新疆应该很美吧。”

  董泽成所服务的第十四师四十七团是兵团最具典型性代表的团场。这里曾是王震将军率领部队创造出“行军史上的奇迹”的地方,在这里他听到老兵们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故事,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三个时期英雄的称呼深深地刻在了董泽成心里。

  在志愿服务期间,董泽成接触了7位在世的老战士,一位老战士告诉他说:“我们完成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任务,我们把儿女留在了这里,我们将世世代代建设边疆、守护新疆。”

  老兵精神不死,但生命之花却在凋零。“很庆幸,我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它给了我太多的感动,让我心生敬畏,让我愈加想留在这里。”来到兵团不久,董泽成就决定扎根这里,真正成为老人们所说的“后继”之人。

  在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们被人戏称为“白娃娃”,“那小家伙来了到底能干点什么?”董泽成也不例外,服务期间他从以志愿者的身份兼任四十七团团委副书记到成为一名专职团干,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从文化活动周的演员到导演、从开展小型志愿者服务活动到开始承办十四师大型活动、仪式,志愿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坚强和坚持,学会了如何去和别人交流和沟通,学会了如何去向别人展现“自己”。

  “本以为志愿服务只是我们人生的历练,但最后,我却选择了扎根四十七团。”茫茫塔克拉玛干大漠当纸,滔滔玉龙喀什河水作墨,董泽成逐渐感觉自己能干的事还有很多,因为在这里,他被认同、被需要。

  “青春的价值在于绽放”,在这里董泽成实现了两个愿望——“就业”和“参军”,“是西部计划给了我平台,兵团给了我事业。”回想当初在学校,董泽成很庆幸在大学毕业最迷茫的时候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虽然饱经岁月的洗礼,但是却依然挺拔地伫立在每个人心中。老战士们虽然佝偻了身躯,却依旧镌刻着英勇无畏、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是老了,但还有我们。”

   志愿服务让青春有了心灵成就感

  支教期间,贾泽浩为学生讲课。 贾泽浩供图

  现在服务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高级中学的贾泽浩,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过学校学生会主席,去年6月,贾泽浩结束了4年的大学生活,踏上了一段说走就走的寻梦之旅。来到新疆,来到自然条件艰苦,经济、教育基础薄弱的吉木乃县这个边陲小城,做了一名服务于一线教学岗位的志愿者。

  “初来县里时,我几乎被眼前荒凉的景象给震住了。这里没有我日常所见的高楼大厦,也没有我所熟悉的车水马龙,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刚踏上讲台时贾泽浩总是战战兢兢的,生怕误人子弟。而这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在课下他总是很积极地备课、做题、批改作业。

  贾泽浩明白,因为地域偏远、教育基础差等原因,班上许多学生找不到方向、看不到希望。“作为一名志愿者,除了授课,我还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贾泽浩思索着,他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走出去的理由、一个开阔视野的机会。

  “希望通过一种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引导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奋斗的激情。”就这样,贾泽浩和来自北大、人大、北师大的志愿者一起成立了西部愿望促进会,发起了西部愿望游学团活动,实现了一部分学生去首都北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