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作做到村民的心坎上——记第二季度优秀省直驻村干部河钢矿业刘迎军

23.09.2016  23:33

将工作做到村民的心坎上

——记第二季度优秀省直驻村干部河钢矿业刘迎军

  2016年2月,河钢集团矿业公司驻新河村工作组组长刘迎军来到了承德市承德县上谷镇新河村,作为该村第一书记与788名村民共同开启了精准扶贫的新篇章。

  细致再细致 工作到田间、家中

  在接受正式培训成为精准扶贫8人工作组成员之一的河钢集团矿业公司承德柏泉铁矿副矿长的刘迎军,便来到了新河村。新河村位于一条狭长地带的山沟中,人口788人,耕地面积820亩,且分布不均。初来到新河村,仍是一头雾水的刘迎军第一件事就是走进村民的家中。

村民与职工在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上有很大差异,依赖思想也较重,开展工作比较困难。”刘迎军回忆初到时的情景,感触颇深。有压力更有动力,为尽快掌握新河村情况,找到切入点,刘迎军拿着本子与其他两位同志和村干部一起开始了走村串户。“你家几口人、种植作物有哪些……”每户村民都很热情,看到书记前来,总是拉着他坐到家中的炕头上,迅速与村民消除陌生感,了解情况更为方便,随着问题的一步步展开,这户家庭的情况掌握清楚,他认真记录在本子上,用于完善档案。遇到家中无人,他就追到村民的田中,一边帮着干活,一边摸底调查,全面摸清了贫困户的房、粮、劳动力、致富技能等基本情况及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优先将无房危房、重大疾病残疾、因病因灾返贫、因教因老致贫等弱势群体纳入贫困人口范畴,完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信息,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人口382人。

  经过摸底调研,新河村一半人口,而且大多为精壮的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刘迎军颇费了一番脑筋。他首先主动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摸透扶贫政策精髓,抓住扶贫要点,增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召集村干部和党员召开会议,同时结合入户讲解的方式,向村干部、群众详细传达各级精准扶贫政策,当好扶贫政策的讲解员。在广泛征求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到村民炕头、田间,找重点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对个别五保户的困难看在眼里,记在心间,积极寻找社会有能力人士捐资捐物。找一部分有能力、有一定风险承担能力、有意愿脱贫致富的村民咨询他们的意愿,引导他们成为脱贫带头人。同时,利用网络查找适合新河村的致富经验,制作出宣传册,挨家挨户发放,并建立“你好新河”微信群,信息共享,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政府帮扶、群众实干的局面,将工作做到了村民的心中。

  完善再完善 做基层党员的主心骨

  精准扶贫不只是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实现脱贫。新河村788口人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方圆5公里内,而且该村没有村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策精神及致富经验等传达分外困难。

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村部,经多方筹措,与县教育局协商暂时在原村小学地址建立临时村部。他多方奔走,找来几张桌子,购买了几部二手电脑,安装了一部广播系统,经过简单装修后,临时村部开始运行起来了。同时,开始建设村民公共厕所、抓好党支部建设等,改善村部各种设施条件。他积极带领工作队配合村党支部书记,增加支部设施,组织举办党员培训班,帮助村党支部健全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等,协助完善党建资料,规范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了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中,作为扶贫村第一书记,刘迎军督促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采取对外地务工党员会前电话通知、对没参加会议的会后短信通知的方式,深入宣传“两学一做”,形成党员教育管理新常态,打造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信念、纪律和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全面脱贫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组织基础。

  深入再深入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扶贫

  如何帮助村民尽快脱贫,刘迎军是带着准备来的。刚到村经过摸底调查之后,他积极向村民推广大棚种植,来来回回往返多次平泉县。然而,事与愿违,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他发现新河村土地紧邻山根、地势不平、呈小面积分散分布,不适合大棚养殖。“对农业知识的缺乏致使我走了一些弯路,但这也是我成长的老师,教会我要因地制宜。”刘迎军从这次失败的尝试中吸取了很多经验。

  刘迎军一方面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做科普工作,另一方面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先后到平泉县考察大棚采摘草莓、油桃、葡萄,到凌源市考察生态蛋鸡场,到秦皇岛市考察大樱桃采摘,到天津市、沧州市考察饲料,到保定市考察中药材种植,到大厂回族自治县考察肉牛养殖等,先后行程3000余公里。组建了“你好新河”微信群,邀请相关人员加入,了解种植养殖相关知识,扩大了影响面。在了解到新河村地处偏僻,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玉米为主,有少数大扁杏,基本没接触过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的现状后,他把精力投入到多元化种植的工作中。此时已近5月,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他每天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并请来一名有十多年中草药种植经验的“土专家”来当地查看,得知当地土壤、温度等适宜种植中草药,心中有了初步的想法。他瞄准了村中的会计朱占祥,带着他多次前往保定等地进行考察,计划成立朱占祥中药种植合作社,此项目带动6户贫困户参与,明年计划种植规模20-40亩。中药种植比玉米种植每亩增收2000-3000元,增收效果显著,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进入门槛低,容易扩大规模,如果扩展开来,对群众脱贫致富意义相当重大。但由于群众对中药种植持怀疑态度,观望情绪浓,合作社明年的工作以示范为目的,给群众带个好头,此项目前为工作组重点工作。

  更为可喜可贺的是刘迎军在考察柏泉县大厂回族自治县肉牛养殖后,与务工者姜世文一拍即合,成立了肉牛育肥合作社。姜世文家中也养殖了一些羊、牛,心中也有扩大规模的初步想法,但是养殖成本较高,致使他的想法搁浅。当刘迎军的宣传册子到达姜世文手中时,他毅然放弃包工头的工作,回乡创业。该合作社设计占地15亩,投资150万元,计划存栏数100头,年产值180万元,吸收贫困户90户,刘迎军发动多方,帮助他积极跑办土地使用证等相关手续,目前合作社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

  致富之路仍在拓展,当刘迎军得知北京怀柔一家有机种植公司有意前来租地开展粘玉米种植时,他保持着认真谨慎的态度,下一步将组织相关人员前往怀柔进行考察,抓住每一次新河村脱贫致富的机会。(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