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展现“大力量”

29.03.2017  14:45

一、活动创新点

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已渗透到各领域。铁运公司工会坚持从细微处入手,拓展教育培训、民主管理渠道,成立了“火车头”职工技能培训网络学校,以“连心桥”职工民主管理微信平台为载体,设置了“微纪录”“微视角”“微话语”“微建议”“微常识”5个版块。利用微媒体的直观、快速、便捷优势,形成生产类、维修类、服务类信息及时反馈,日常、重点、专项工作及时互动,信息、网络、社会资源及时共享的运行体系,实现了教育培训、技能竞赛、民主管理的三项创新,展现了“微小”中的“大气象”。

二、创新成效

1.发挥“互联网+”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实现新服务模式的有效融入,提升了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水平;

2.及时与职工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弥补了传统工会信息不畅、民意失察的“短板” ;

3.加强工会系统融合交流,发挥了新时期工会组织在辅助生

 

产、助力安全、服务职工等项工作中的作用。

三、创新过程

(一)借力网络,为工会工作安装“新引擎

微时代”社会群体话语方式具有多元与微化性。公司工会围绕民主管理、教育培训、技能竞赛“三个创新”目标,不断探索新路径。成立职工技能培训网校,设置“连心桥”职工民主管理微信平台,开辟“微纪录”“微视角”“微话语”“微建议”“微常识”5个版块,培养职工“微素养”、引导“微民意”。工会统一编制教学计划,站段负责人及管理员登录后,即可进入网校专栏,主页设有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信息在线等栏目。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器、微信等现代网络技术,组织职工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加强了工会系统内部的融合交流。

(二)“创新”带来新契机,“微小”发挥大作用

1 . 教育培训创新

微课堂”实现“大宣讲”。公司工会利用局域网、微信、多媒体播放器开办“微课堂”,每月向各站段、班组下发学习要点、技术培训常识。站段根据生产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职工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

微培训”发挥“大作用”。工会以“3+2”(即三项活动、

两个平台)职工技能提升助推行动为指导,成立了“火车头”职工技能培训网络学校。根据生产运输、设备维修、后勤保障等业务性质,将9个站段分设9个教学班,以工会小组为单位,成立98个学习小组。工会根据不同工种制作微课件、电子视频12期,真人演示版标准化作业示范片15期,参训职工达四千多人次。

2.技能竞赛创新

微竞赛”营造“大效果”。理论考试全部实现网上出题、答题、阅卷。围绕“干什么、练什么、赛什么”设立实操比赛项目。发挥校企共建单位优势,聘请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号专业、运输专业教师授课培训、出题考试。全年组织各类小培训、小竞赛60多场次,激发了职工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微创新”解决“大问题”。发挥本单位技术领军人才及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自编教材,自制课件,供职工下载学习。我公司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职工道德模范蒋立安的“火车头”创新工作室开展的“转向架裂纹修复”、“解决东风5型内燃机车非正常磨损”等项目获省QC成果奖,并在港务系统推广应用。职工们自发开展“改变作业工艺,节省钢轨”等小发明、小创造60多项,为公司节约资金30多万元,解决了生产维修中的许多难题。

3.民主管理创新

微纪录”产生“大影响”。主要以图片信息为主,记录职工拍摄的工作场景、好人好事,及时传递正能量。工务段职工冒酷暑熬制作业用硫磺,带缆工冒雨抢修吹断的缆绳……“微纪录”发布信息1800多项,每张照片、每个信息都鼓舞着职工的精气神,桩桩件件都诠释着港口工人的赤诚与担当。

微建议”获得“大收获”。工会制定印发《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成立评审小组,收集整理建议,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向职工反馈整改结果。工务段“将木门窗更换成塑钢门窗”、修缮段“将室内照明更换为LED灯”、机务段“招收专业维修钳工”等建议一一被采纳。 版块开通以来,共征集合理化建议300多条,采纳173条,为公司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人才储备提供了依据。

四、不忘初心,真诚给予职工服务温度

微话语”反映“大声音”。传递职工心声,反映职工需求,不论事情多么微小,工会都给予高度重视,努力落实到位。如职工反映强烈的自来水管道老化、一线岗位缺少空调、人员饮用水等问题,公司都逐项解决到位。安装空调34台,安装净水机,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

微爱心”汇集“大温暖”。根据网上求助内容,建立困难职工电子档案,筛选出符合救助条件的予以核实、及时救助。全年共救助各类困难职工600人次,帮扶资金达20万元。职工孙会友因糖尿病导致工伤伤口久不愈合,长期住院,公司选派专人24小时护理。职工郑国华儿子患白血病,管理员在微信平台发布消息后,工友们纷纷捐款达5万多元,公司成立志愿者服务协会,下设10个服务队,常年开展公益活动。职工的爱心得到传递,关心企业、奉献社会的担当意识不断增强,为秦港铁运公司“铁军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此项目荣获2016年度全省工会工作创新成果评选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