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档案那档子事

15.09.2014  12:39

    你知道史学中“兰台”的本义吗?兰台是我国汉代的中央档案、典籍库。这是官方的档案。当今各地都有档案馆,那可是历史档案资料的宝库。最近笔者供职的《都市快报》漫阅读专刊推出的“档案时空”,就是对这些历史档案的开发挖掘,有意思、有意义。

    有一个人的一生,可谓典型的“档案人生”:他前半生,个人的“人事档案”砸掉了他的饭碗,给他带来无比的坎坷;他后半生,公共的“历史档案”成为了他的精神食粮,给他带来研究的欢欣。人生中的大悲与大喜,都与档案密不可分,他就是1950年生人的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

    一般说到“档案”的概念,都要分为两类:个人的“人事档案”与公共的“历史档案”。“人事档案”用以掌握一个人基本情况、用于人事管理。它与一个人的关系紧密度,因身份差异而大不相同。领导干部的人事档案就非常重要,一般公务员是比较重要,事业单位也还算重要,普通老百姓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对农民来讲基本就没有“人事档案”的概念。

    曾几何时,人事档案是极为重要的。它由官方掌握,个人不能看。它与一个人的调动、升迁、工资、福利等等都密切相关。而且,在“政治挂帅”之下,档案里记录的一些内容,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曾有人因为探亲假延迟了两天,档案里被记为“无组织,无纪律”;有人因未婚先育,被记为“严重的作风问题”……这真是“人生档案,档案人生”。

    沈志华有着非一般的“档案人生”,他前半生确实是被人事档案给害惨了。作为高干子弟的他,他初中毕业于著名的北京四中;1968年他18岁时,考上了海军航空兵。他成了部队里的技术尖子,却始终入不了党、提不了干,最后还被莫名其妙“勒令复员”。后来有一次连队的指导员到北京出差,忍不住告诉他真相:档案里有材料说他打死过人。原来是沈志华哥哥的同学被抓进监狱之后,为求立功,编了假材料向上级举报了他……

    沈志华找到了揭发者,对方压根就不认识他,承认自己是为了积极表现,瞎编的。沈志华让他写了证明材料,这才把“杀人材料”从档案里抽了出来。

    抹平了“杀人档案”,但“档案风波”还没完。“四人帮”倒台前夕,他被莫名其妙戴上了反革命帽子,投入监牢;第一年恢复高考,又因档案政审不合格,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后来破格考上了中国社科院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却不能毕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的档案无人接收;他成为了无业人员,不得不下海经商……

    在不同的国家,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事档案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显然是大不一样的。沈志华的“档案经历”,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把一个人的前途命运系于一纸档案、一袋档案,这是历史的荒诞。

    如今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因种种原因,屡屡“弃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事档案越来越不重要。按理说,人事档案属于一种归口管理的公共信息,是不能丢弃与销毁的。奇怪的是,有些政府部门把管理人事档案当成了敛财的机会。现在有个好消息是,深圳把人事档案保管费正式取消了,今后有望全国都将取消档案管理费。在2000年,深圳档案保管费最高曾达每人每年1240元,后降为840元,2004年降为每年240元,2012年降为120元。那档案搁你那里放一放一年收费1240元,这个实在太离谱,这真是“管理即收费”。连个工作都没找到的毕业生,要支付这么一笔费用,你叫人家能不“弃档”吗?有报道说,浙江将建个人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是个大趋势,全面弄好了,各种成本都会大大降低。整人的档案——敛财的档案——简化的档案,这人事档案所走过的轨迹,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

    沈志华所经历的“档案人生”,如果跟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斯塔西”秘密档案的害人程度相比,还真是小巫见大巫。那是“窃听风暴”中骇人的海量监控档案,运作40年所收集,有159公里长的文件、140万张图片、16.9万份录像录音带,以及15500袋后来被撕碎的材料……一个国家如果为了政权而“维稳”,为每个人都建立秘密档案,在档案中记录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每个变化、别人的评价,以及许许多多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秘事”,而且不停地鼓励告密,在单位、在学校、在街头,密探们时时刻刻秘密观察记录每个人的言行,这是多么专制、荒谬、恐怖、可怕的世界!一位前东德记者说得好,“我们越认清专制,越能更好地构建民主”。

    当年的东德与西德,是冷战铁幕下的两个典型国家,一道柏林墙,成了冷战的典型象征。而沈志华教授恰是国际冷战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达到该领域的最高水平。这得他益于研究前苏联解密档案极深,正是他组织翻译出版了36卷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沈志华有句名言:“如果把历史研究者看作厨师,档案就是食粮,没有一手档案,难为无米之炊。”我手头有套装5册的《沈志华冷战五书》,其中分为《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中苏分裂:冷战的再转型》,史实极为扎实,就因为这是以研究近两千万字的苏联原始档案为基础的。当年的苏联,真是冷战的“盟主”。手头还有一套8卷本的《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沈志华是主编之一,这个时段的美国情报档案,与冷战也密切相关。一部冷战档案史,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的。

    个人的档案,最终会化为历史的档案。历史的档案,无论曾经何等机密,最终都会解密。而寻常的人事档案,与当事人“背靠背”的所谓“保密”,也已越来越没有必要——这,就是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