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家审计》谈感受: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黄金华——《国家审计》的突破与超越

15.12.2014  22:06

当代电视》2015年第一期
   

              审视当下的影视创作,逃避现实的倾向极为严重。即便是现实题材的作品,不是拼偶像就是比搞笑,离真正的生活远离了普通百姓;而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因受到政策、领导个人意志乃至相关行业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现实因素的干扰,也难以真正触碰现实敏感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创作大环境下,行业题材主旋律电视剧《国家审计》的推出,首先值得称道的,便是其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观众来说,审计工作既然属于执法行为——正如剧中所表现的,徐咏萍、叶开、黄柯、袁忠诚等人前往各单位进行调查时,都会出示其执法证。那么,《国家审计》讲述的故事,也就有了办案的意味。因此,审计题材应该说是有优势的:
              审计事关重大利益乃至生命安危,矛盾尖锐凶险;
              调查取证屡屡受阻乃至被迫放弃,案情扑朔迷离;
              双方斗智斗勇你来我往见招拆招,情节曲折紧张。
              但这优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会让创作者不知不觉地沉迷于案件自身的轰动效应,在叙事上过于关注办案过程的一波三折,以至于忽略了那些个案背后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社会问题。其结果是,仅仅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难以产生积极的警世意义。前些年热播的涉案剧,最致命而又相当普遍的问题正在于此。
        《国家审计》的创作者,显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有自己的创作思考,那就是,要借助于一个又一个审计案例,最大化地去呈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这部26集的电视剧,讲述了6个审计项目中发生的故事。审计的内容,有国有企业亏损原因,有医院招投标,有医保低保资金,有快速路建设项目,有国土开发。随着审计工作的展开,剧中展现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写字楼到田野间的广阔生活场景;涉及的人物,则从地方高层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普通百姓乃至社会最底层的弱势人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各阶层的架构体系。由此,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各种民生话题都被纳入剧中,《国家审计》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贴近时代贴近百姓的作品。   
              比如,剧中女主角徐咏萍的丈夫刘圣元这个角色,他的高校教师的身份设定,同样体现了创作者的上述创作追求。创作者借刘圣元将表达的触角伸向高等教育领域——剧中不止一次借刘圣元之口道出了如今高校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话不多,却很重,个中人自能品出其中的况味。再加上剧中对中学的某些乱象也有所反映,由此呈现了当今教育领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均不容乐观的现实图景。
              在尽可能拓宽生活领域的同时,创作者还在不断地开掘生活的深度。
            每一个审计项目,在演绎其曲折的调查取证的过程时,创作者更注重呈现的,是那些因利益而编织起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在最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时,剧中的审计人并没有凯旋的快慰,而是不断在提出问题——他们思考更多的,是个案背后的制度性缺陷和体制性顽症。
          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创作者也颇具匠心。6个审计项目,既有违法骗取国家资金中饱私囊的贪腐分子——在被审计的对象中,这样的人占了多数,而且涉案金额巨大;也有人民医院的谭院长和敬老院的任院长这两个让人同情甚至令人敬佩的被审计对象——他们违规的事实是确凿无疑的,但他们违规获取的资金,并没有装进自己的口袋,而是用于医院的建设,用于维持老人们的生活。如果要在医院审计和敬老院审计两个案例之间做比较的话,养老院的情况相对简单,虽然也涉及到体制问题,但那并非案情的关键。任院长打动我们的,是她办敬老院的艰难与坚守,是她人性的光辉。人民医院谭院长的案例,则包含有更多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
            谁都知道,医疗行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医疗费用过高,医疗事故频发,药品回扣,红包现象等等,引发了全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结果导致医患矛盾严重,针对医护人员的极端事件屡有发生。以往的影视剧中,凡涉及到医疗行业,多采用此类事件大做文章,热闹,好看!但《国家审计》却是例外,避开那些热闹的戏份,着力点放在一个敢想敢做的谭启聪身上。他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医院的生存现状,从而扭转医患关系。但在现行医疗体制下,要实现自己的设想,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违规。因此,对谭院长的审计,结果直指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这样的切入,较之于那些简单呈现医患冲突的作品,何其深刻!!
          《国家审计》的另一值得称道之处,是在人物塑造上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关注。
              在这部人物众多的电视剧中,尤其是在几位审计人中,最丰满的人物形象当属徐咏萍。这位新提拔的经责处处长,有着敏锐的嗅觉。在工作中总是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有足够的韧劲,逮到疑点一定要彻查下去,决不放弃。但创作者并没有把徐咏萍刻画成一个劳模、一位女强人。她也是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徐咏萍内心深知自己对于家庭有所亏欠,因此,每当完成一个项目可以回家休息的时候,她会马上回归家庭回归厨房,俨然一个贤惠而又能干的家庭主妇。在女儿入睡之后,她会陪伴在赶写书稿的丈夫身边,享受难得的两人独处的时光。此时的徐咏萍,没有了工作时的雷厉风行和针锋相对,处处显出一个居家女子的温柔贤淑。
              徐咏萍性格上的最大特征是简单直率,与人相处一向直来直去,不绕弯子。
              组织上决定提拔她担任处长一职的时候,她也会顾虑到资格比他老的叶开的想法,但一旦投入到工作中,她便又依然故我,坚持着自己的工作思路,说话也照旧直来直去。当然,在叶开的情绪还没有被化解的那个敏感的阶段,她的这种简单直接难免对叶开有所伤害,徐咏萍每每要在话已出口之后,才感觉到这一点,却已无法挽回。此时,我们看到了她内心的无奈!
            在与丈夫的两个老同学万文杰、彭克俭相处时,万、彭两人因暗藏心计,言语间不免刻意做作、虚与委蛇,为人简单的徐咏萍全无觉察,反倒令那两人的城府成了蛇足。最后,彭克俭翻脸摊牌,万文杰假意慰问,徐咏萍依然用她的简单思维和直接表达,将两人挡了回去。此时,我们感受到的,是她内心的勇气!
            徐咏萍不仅性格上有简单的一面,给谭院长送红包的前前后后,还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的简单。从迫于母亲的压力接受任务开始,先是与丈夫的反复商讨;然后,居然还会专门给人打电话去征询意见;好不容易下了决心,到了谭院长面前,还是依然难以启齿。徐咏萍的纠结,源于她内心极其看重自尊,而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剧中将这整个过程呈现得极为细致,这是有深意的。可能有人会觉得徐咏萍的观念和行为都太迂腐了,可能有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徐咏萍无比纠结时的笑点,但是,具有反省意识的观众,是能够参透创作者如此处理的良苦用心的——看看我们这个时代送礼的风气已经发展到何等病态的程度了!
              因此,在我看来,徐咏萍在送礼一事上的纠结,其实是对于生活秉持着一种内心态度——“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创作者对于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一种内心态度!正因此,创作者对徐咏萍采取了一种保护姿态,最终没有让徐咏萍送出那个红包,甚至没有让她从自己的包里将红包掏出来,便宽容地化解了这个难题。化解徐咏萍这个难题的,正是她送礼的目标同时又是她的审计对象的医院院长谭启聪。
              谭启聪,在此剧中堪称是一个特殊人物。
              他是作为第二个被审计的对象出场,属于我们俗话说的反角儿。在全部6个审计项目中,他的违规情节属于较轻的,涉及数额也不大,尤其是和万文杰躲在幕后一手操控的万源串案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不足道也。所以说,他也就是众多小角色中的一个,在剧中的出场时间很有限。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角色,最终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光彩不仅超过了其他几个作为被审计对象的小角色,甚至超过了剧中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也是被审计的最大“老虎”万文杰。原因何在?
            单就人物刻画而论,是因为谭启聪这个人物个性鲜明:他不像其他被审计的对象那样,要么惊慌失措战战兢兢要么处心积虑垂死挣扎,他在审计人员徐咏萍、黄柯、金逗逗面前表现得非常傲慢,不是让他们在办公室等着,就是给他们限定谈话时间,到点说走就走。当然,他的职业给了他这样做充分的理由——他要做手术。即便是不得不坐下来接受徐咏萍等人的调查询问的时候,他也敢于口出狂言:“我最看不惯你们这些执法部门的人,生怕别人不出事不犯法,总把人想象成占国家便宜贪污国家财产的卑鄙小人。”
              起初,我们以为他的态度傲慢是倚仗着市领导对他的刮目相看,后来,我们才明白,原来,他的违规,其出发点和那些贪腐者有本质上的差异。
              谭启聪,原在首都工作,是业内名医,收入不菲。如今作为引进的技术人才来到东州这个二线城市当上了人民医院的院长,为此放弃了首都的工作,他图的是什么?他别无所图,只是想做点事而已。在医疗行业工作多年的他,深知行业内的种种积弊,深知社会上对医疗行业的种种成见,深知医患之间严重对立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变,而他,便有心去做这样的尝试,力图扭转危局。
            可是,现行的体制下,即便身为医院院长,背后还有地方领导的支持,他想要做点事却依然很难。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违规操作,从中获得了八百多万的收益,他自己分文未取,而是用来改善医院职工的收入。这就是他要做的事,既不增加患者的负担,又能确保医院职工的收入,从而达到改善医患关系的目的。
            谁能说他的思路就完全没道理呢?
            现实生活中,哪家医院不是在靠着多卖药卖高价药增加收入来维持医院的运行?又有几家医院能够不把创收作为医院的头等大事?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不就在于此吗?现行医疗体制最致命的症结,便是该收的费不让收,该提高的费用不让提,于是,大家便只好施展各自的本事“八仙过海”,明修的栈道要走,暗度陈仓更是不可少。谭启聪的所作所为,至少比现实环境中的医院的做法更为顾及患者的利益。
            谭启聪所做的还不止于此,他还利用违规所得中的一部分设立了青年医生进修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医生外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不也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应该采取的措施而实际上许多医院根本不会考虑的吗?谭启聪在审计之初表现出来的狂傲,固然也有性格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他自觉问心无愧。

              而当徐咏萍为了送红包的事为难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一眼看穿了徐咏萍的来意,还看破了她内心的纠结。此时的徐咏萍,完全没有了审计时铁面无私、提问时犀利无比的神采,而此时的谭启聪,则处在了强势的地位更有了狂傲的资本,但他反倒一改此前的作风,诚恳地平和地告诉徐咏萍,可以把红包捐给医院的青年进修基金,就这样一句话,既化解了徐咏萍的难题,又能让这些钱用到医院的正途上去。
              至此,谭启聪这个人物不仅变得立体,而且,他已经走进了观众的心里,他的个人命运自然便会牢牢牵动着观众的心。当审计结束,我们正在为审计人对谭启聪的理解和宽容而感到欣慰的时候,谭启聪却又有惊人之举,他主动辞去了院长的职务。谭启聪的勇于任事又敢于担当,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个人的操守!
              不管是徐咏萍,还是谭启聪,他们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个人操守,会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内心。《国家审计》因此而具有一种温暖人心、催人向上、促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当今时代,我们的国家进入了后小康时期,在各种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背后,是社会矛盾的积淀,是人们的焦虑情绪的积淀。《国家审计》以冷静的艺术思考对此给予了一种回应和关照,体现了创作者的人文情怀。
              《国家审计》中,普济医院骗取医保资金和村干部挪用低保资金两个案例,和那些收受巨额贿赂包养情妇的贪腐案相比,也许缺少吸引人们眼球的元素,但却直接涉及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底层贫困人群的利益——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为重要?!我相信,《国家审计》的创作者内心的态度就是这样的。因此,在剧中,面对这样的案例,面对当事人的掩盖伪装,徐咏萍和她的伙伴们是那么地愤慨,他们以更加勤奋的态度,更为不屈不挠的努力,最终使作恶者受到了惩治,把被骗取的医保金追了回来,被截留的低保费也如数发放到了贫困户手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对普通百姓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尊重,是一种悲悯之心,一种大情怀!
            作为一部行业题材主旋律电视剧,《国家审计》摆脱了以往的行业剧给行业唱赞歌树劳模的窠臼,避免了许多主旋律作品中出现的生活表面化、人物扁平化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了行业题材主旋律创作的广阔前景:可以深挖现实主义题材;可以回应社会的各种热点焦点问题;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认知需求;可以高扬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彰显向善的精神力量。
              这,就是《国家审计》的突破与超越!(黄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