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定瓷之父”陈文增病逝

13.06.2016  18:40

■享年63岁 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复活失传800年定窑工艺并发展

本报讯(记者 石英杰 通讯员 郭英焜)昨日,被誉为“中国定窑第一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文增,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3岁。据了解,其遗体告别仪式定于6月16日10时在陈文增艺术馆举行。

昨日上午,位于保定曲阳县南环路的陈文增艺术馆搭起了灵堂。陈文增,曲阳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文增从事定窑研究生产40年,使失传800年的定窑绝技复活并得以发展,被业界称为“名窑复兴时期中国定瓷之父”。其开启的定瓷、诗词、书法之三联艺术获世界吉尼斯之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了解,近些年来,定瓷已经形成了艺术、仿古、日用三大系列百余品种的生产规模,产品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陈文增创作的多件作品被英国珍宝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4月22日,陈文增、蔺占献、和焕创作的7件定窑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定窑与汝、钧、官、哥窑一同并称宋代五大名窑,定窑窑址即位于曲阳。自唐代开始,定窑便在曲阳兴起,至北宋盛极一时,衰于元。历史上的宋金之战,使得定瓷毁于一旦,其制作工艺失传。因古时曲阳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瓷”。定瓷以生产“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闻名世界。

1978年,陈文增进入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定窑实验组工作。他和团队成员蔺占献、和焕一起去多地学习制瓷工艺,将能搜集到的瓷片送去做成分检验,数次进京到故宫博物院研究定瓷实物并请教专家,终于在材料、拉坯、铣削、刻花、施釉、烧制等方面逐一取得进展。经过30多年努力,全面破译了定窑工艺过程,使失传800年的历史名窑的精湛工艺重现人间。2008年,定瓷烧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陈文增现场演示失传绝技“定瓷刻花”,该项技艺也被业界称为“破译宋代定瓷密码的开始”。

近年来,陈文增饱受病痛折磨,他的右手已很难执刀刻花作画,为了传承定瓷技艺,便勤练左手,并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培养继承人上,他对门下几十名弟子提出了严谨、包容、修身、尚艺的要求。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