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石头会唱歌】(一)泥河石追求“新常态”

26.02.2015  00:21

近几年,张家口市阳原县的泥河石、康保县的肉石、宣化县的战国红玛瑙声名远扬,成为石头爱好者和收藏者的新宠,小小的石头成了张家口新的文化符号。行进河北,精彩故事:《张家口的石头会唱歌》,今天请听第一篇:泥河石追求“新常态”:

出了阳原县城一路向北,穿过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翻过干涸龟裂的河床,我们来到了石宝庄村。走在村子里黄土遍布的小道上,同行的人不时发出惊呼,原来他们捡到了漂亮的石头。

群众1:哇塞!这么大一块!

群众2:这还是没有被开发(加工)的,照太阳光就能看到里面有黑色、黄色的图案造型。

村民老焦说,在村子里和附近的山坡上,经常能捡到别致的石头,他偶然间捡到的一块就卖出了大价钱。

村民:他卖过一块最大的石头,卖了1万多。

记者:怎么捡来的呢?

老焦:下完雨发山水,把石头冲出来了,上山时碰巧看到的,有个13、4斤。

记者:也没想到能卖这么高的价钱吧?

老焦:不知道。

相传古时候此地遭遇了一场大旱,走投无路的百姓向天求雨,老天还真降下大雨,雨停后人们发现,河沟里散布着五彩缤纷的宝石,石宝庄因此得名。泥河湾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池涌介绍说,当地开采、加工宝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千多年前。

池涌:到元朝的时候,阳原县玛瑙石、羊肝石的民间加工作坊就太多了,朝廷在这里建了玛瑙局。

记者:当时主要生产什么产品呢?

池涌:烟嘴、旱烟管,还有鼻烟壶、戒指、扣子。

漫步在泥河湾博物馆,展示柜里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石器文物特别吸人眼球。县文管所所长成胜泉说,这些石器大多是用硬度较高的羊肝石制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胜泉:远古人类用燧石一直延续到现在,最早的刮削器、雕刻器都是用燧石做的,现在叫羊肝石、泥河石。

记者:咱们的先人是用泥河石把文明一路延续下来的。

成胜泉:对,可以这样说。

而就在两年前,这精美的石头扔在地上也没有人捡,直到山西商人前来大批收购,当地人才意识到了这石头的价值。如今,阳原县建起了泥河石文化城,文化城总经理周润生还专门为石头注册了商标。

周润生: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别人拿去注册,说实在的很痛心啊!征求多方意见,叫泥河石比较合适。

2014年,泥河石文化城的业绩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小小的石头受到了收藏者和中外游客的青睐,全年的产值突破了5千万,带动了上千人就业,形成了采石、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周润生也从一个“石头玩家”变身为“石头企业家”。

周润生:过去做生意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现在是为了做些事、做事业,作为当地富民的产业。

在雕刻师张延兵的店铺里,玲珑剔透的如意、活灵活现的金蟾、富丽堂皇的牡丹……这些精美的泥河石艺术品让人看得如醉如痴。张延兵正用刻刀在一块石头上比划着,这位有着30年玉雕经验的中年人对泥河石未来的前景有着清醒的认识。

张延兵:前年是炒作,培养起兴趣了;去年肯定是一哄而上;从今年开始正儿八经进入淘汰赛,能生存下去的、想做好的,肯定要出好作品。

张延兵认为,泥河石靠数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走理性之路、精品之路。今年他下决心要做出几件精品,送到北京参展:

张延兵:咱们这第一不缺原材料,第二不缺加工的人,就差拿出最经典的作品去说服人,走精品之路,玩的就是创意。

记者:阳原的石头也要进入新常态。

张延兵:对对对,新常态,您说的完全在点上。

如果您到阳原做客,一定要到泥河湾博物院看一看,去探索远古文明的奥秘;再到泥河石文化城转一转,挑选一块心仪的石头,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您肯定会感受到古老泥河湾文化散发的无穷魅力。(河北电台记者王成树、刘梁、张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