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实施农发土地治理项目成效显著

02.02.2016  16:51

  “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投资7亿多元,实施土地治理项目103个,改造面积54万多亩

   张家口新闻网 讯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途径。“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总投资7.5亿元,实施项目103个,改造面积54万多亩,对我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围绕生态综合治理

  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围绕生态建设,开展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和土地沙化治理。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配套建设防护林及田林路综合治理,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市财政和农发部门投资4289万元实施了15个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面积9万多亩,并连续三年在赤城县云州水库上游、崇礼县中沟等地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在阳原县的干旱浅山区和康保县的县城周边区、张北县的盐碱沙化地、尚义县的半坝区实施土地沙化和小流域治理项目,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多赢。

   中低产田改造成良田

  作为一个缺水地区,农业用水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我市中低产田产量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是缺水。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十二五”期间,市农发部门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内容,投资43590多万元,对45万多亩中低产田进行合理改造,并建成高标准农田27.95万亩。

  在资源性缺水的张北县,年均降水量仅383毫米,且没有境外地表水补充,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和9.7%。为缓解这一地区“农水”矛盾,实现水资源采补平衡和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农发部门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对3.86万亩农田全部配套膜下滴灌,使之成为标准农田,通过水利灌溉实验站实验对比,使用膜下滴灌后,与管灌相比,亩均节水120立方米;与渠管相比,亩均节水280立方米;与大水漫灌相比,亩均节水480立方米。

   运用科技启航现代农业

  运用科技是实现现代农业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最为有效的途径。“十二五”期间,市农发部门投资2224万元,从我市玉米、葡萄、马铃薯、蔬菜等优势农产品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先进适用种植与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推动我市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平不断上档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农民收入。

  在沽源县农发项目示范区建设的水肥一体化加肥站项目,运有物联网技术成功地把节水管理与互联网有机地结合起来。该项目根据作物长势及土壤肥力情况,实施精准灌溉全程自动控制,同时利用手机APP远程控制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使用一部手机,农民就能坐在家里远程监控节水灌溉系统,实现灌溉水肥“信手点来”,具有方便、智能、省时、省力、节水、节肥和转化率高的特点。此外,该项目还能够依据土壤养分含量这一先天条件和作物生长、需水需肥规律等后天需求,将可溶性肥料科学配兑为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直输作物根部,实现“对症下药”。实验证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平均每亩节水35-50%、节肥25%-60%、节省劳力6-8个、增产10%-30%,亩均增收150-800元,实现了节水、节电、节肥、节工、增产、增效、改善生态环境的“四节两增一改善”目标。(刘柱申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