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实验站暑期见闻

24.07.2016  12:38

试验田大面积土豆丰收在望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年已是“太行山道路”命名三十周年。回首卅年前的1986年,我校在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太行山区洒下科技星火,开创了一条送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并享誉全国。同年,太行山道路也延伸到了张家口坝上地区,一个撬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点——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正式建立。

  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同时也是农业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坐落于张北县小二台乡,总占地面积140亩。温室、地窖、旱棚、微型控制实验与环境监测区等科研实验设施一应俱全,成排宽敞明亮的师生宿舍,无不显示着实验站在面向坝上寒旱生态区开展科研、指导生产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着教学实习的功能。

  据实验站站长、博士生导师刘玉华教授介绍,30年来,实验站杨福存教授、张立峰教授等专家团队连续承担了国家与河北省农业科技重点攻关计划,国家首都圈防沙治沙应急计划,保护性耕作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重大攻关课题,取得成果2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项。雨养旱地莜麦产量翻番技术、退化草场“油草混播”人工草建植技术、高寒区喜凉蔬菜生产技术等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使得坝上蔬菜以占4.7%的耕地,生产了农民近33%的现金收入。

  说起实验站的发展历程,刘玉华用“三十年三个阶段”来概括。

  在实验站刚建立时,课题组发现,当地气候冷凉,主要的粮食作物冬小麦亩产大概200-300斤,农民根本吃不饱穿不暖。实验站决定首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发展莜麦、豌豆等作物逐渐代替冬小麦。十年间,冬小麦消失不见,粮食产量翻番,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第二个十年,实验站积极响应“全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国家战略,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实验站把突破口瞄准了蔬菜。当地农民也种植蔬菜,只是由于品种、地理环境等问题,普通的白菜能长两人多高,木质化、纤维化程度太高,老百姓拿刀砍不动,猪都不吃。

  课题组迎难而上,以白菜为突破口,在最热的季节种喜凉菜,开始了科研攻关。刚开始种白菜,也经历了出薹开花,没有食用价值的尴尬阶段。不过,历经十年的研究,专家发现,圆白菜属于喜凉菜,温度过低就会开花结实。专家们采取小拱棚育苗,严格控制育苗温度不低于12度。育苗完成,当地气温也回升到适宜温度,就可大面积种植。白菜种植成功后,萝卜、芹菜等品种的引入丰富了当地蔬菜的种植结构。近几年西蓝花、生菜等品种纷纷引入当地,多品种蔬菜的错季上市,高昂的价格大幅增加了农民的收益,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这项科研成果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还获得了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

  近年来,国家对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日益重视,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等重大举措。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自然环境,实验站专家不断调整着第三个十年的科研方向。

  坝上属于内源水系,没有外来水补给,只能靠自然降水,开采一点儿少一点儿,处于国家生态保护的要求,当地已不允许打新井灌溉。专家们的目光也顺势转到了没有灌溉条件的坡梁地,由主推蔬菜向坡岗地种植转变。坡岗地就是望天收,种植小麦的话,亩产100多斤,蔬菜更不适应。若是一家一户人工种植的话,根本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验站专家经过科研对比,提出了与企业、种植大户联合,用机械代替人工,向规模要效益的生产方式。目前,实验站已经与众鑫种植有限公司开展深入合作,试验站提供技术支撑,专家们承担的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北方一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研究成果正好可用于公司农业的发展。公司则进行投资和生产管理,从德国引进大型设备,播种收一体化,5000亩山场,两个人就能管理到位。

  看着田里连片盛开的白色土豆花,还有那试验田里大片金黄色油菜花织就得“花田草海”,刘玉华目光深邃,如果占坝上土地65%的坡梁地得以充分利用、规模化种植,那么在试验站的技术支持下,一定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广阔前景。

实验站专家和同学们一起测量甜菜光合数据 

实验站专家向社会实践团队一行介绍承担的农业部科研专项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宣传部 师春祥  摄影:宣传部 赵凌云